6月7日,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由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互鉴书院和官塘铸匠联合举办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在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天府官塘景区举办。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四川省文化厅原厅长郑晓幸,四川大学杰出教授(院士待遇)、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务院学科评议组考古学科组原召集人霍巍,四川省委办公厅原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张为人,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赵红川,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长罗晓东等嘉宾出席活动。此外,数十名国际友人、非遗传承人、非遗机构、文化企业、协会代表等参与了系列非遗活动。
铿锵有力、气势磅礴的官塘龙狮汇舞狮表演拉开了非遗活态化展示、体验活动的序幕。变脸、吐火、南萧、茶艺、蜀绣、合香、糖人、鸣堂等众多非遗项目轮番登场,引起了现场中外来宾的强烈兴趣。

“传承非遗 文明互鉴”座谈会由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负责人蔡尚伟主持。他指出,2024念是中国加入非物质遗产保护公约二十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提出文明互鉴思想十周年的纪念节点,文明互鉴面临新的机遇,因此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有着特别的意义。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的传承有利于促进文明互鉴,而在传承的过程中,也需要发挥互鉴精神,需要“政、产、学、研、媒”和社会各界的互鉴合作。与会嘉宾纷纷发表观点,强调讲好非遗故事的重要性。

传承非遗 文明互鉴座谈会

座谈会主持人蔡尚伟(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郑晓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在座谈会发言
郑晓幸结合中国和四川非遗保护传承的实际,提出文旅融合发展要高度重视形态、业态、文态的统一。而非遗是渗透到文化旅游全链条的重要因素。吃、住、行、游、购、娱、康、乐、健等等环节,都和非遗有着密切联系。应该充分发挥非遗的作用,进一步完善文态、业态。目前非遗传承人的生存状况并不是很理想,各级政府部门应高度关注非遗传承人的生存和发展,以强烈的保护传承意识,通过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通过公共服务的采购,提供一些良好的条件,支持文化业态向非遗倾斜。天府新区在非遗传承体系中可以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可以吸引一些优秀的传承人落户官塘景区,打造一个能够回望家园,守望传统的目的地。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把优质的传承人、传承项目,把成都的,乃至全川的一些优质的,能够商业化、市场化的非遗技艺、传承项目引进到这里来。要特别重视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传承人自身要保持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自信,不断创新,不断和变化的、新的需求、新的消费、新的场景高度契合。要充分了解今天中国的年轻人,用文化需求来创造新的文化。大力推进非遗进社区、进景区、进生活,真正让非遗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霍巍(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在座谈会发言
霍巍指出,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个大的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是相辅相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其特点与价值。它是可持续、可传承的,是可以不断创新、创造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地融入新的内容,以新的呈现方式跟今天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人民的生活、社会的发展,与我们人民群众不断提出来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等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现在看得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将来还可以进一步地去融汇,进一步地去创造、发展、丰富。来到官塘之前,想不到一个现代化的天府新区,一个现代化的成都,还有这么一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还能够感受到非遗魅力的一方天地。这是尤为难得可贵的。以后可以把体验舞狮舞龙等非遗活动打造成类似游览三星堆一样的爆款项目。可以充分发挥研学促进非遗传承的作用。

张为人(四川省委办公厅原主任)发言
张为人谈到,非遗传承与互鉴,可以概括为古今互鉴、中外互鉴。特别是今天现场就有来自多国的留学生,充分体现了文明互鉴。传承非遗,一是要做好保护工作。非遗是中华文明密码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文化的基因,把非遗保护好,就是保护了中华文明的根脉,也是文化自信的支撑。二是要做好研究工作。要清楚哪些是需要保护的,要研究保护的具体方式,同时要研究需要传承的具体内容。三是要做好表达工作。文化是需要表达的,表达是有时代性、技术性的。非遗在现代的传播方式上还需要一些新的探索。四是要做好创新工作。要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要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创新要有人民性,注重中外互鉴,只有大多数喜欢,才是可以传播的,也是可以继承的。

赵红川(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发言
赵红川强调,今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20周年,回顾20年,主要有两个大致的阶段。一个是自觉、自信的阶段。在前十年,中国通过挖掘民间文化艺术资源,构建了自己的非遗知识、概念、意义和法律体系。接下来的十年,就是非遗保护的自主、自立的阶段。20年之后,将进入一个自主、自强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工作就是传播铺垫,更深入地将非遗的技艺、知识、理念,传播到大众,见人、见物、见生活。同时更深入地参与人类非遗知识体系的建设,为中国的文化强国、旅游强国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结合到天府新区非遗工作的实际,他提出应认真研究着眼点、着力点、着重点这三个方面,
一是着眼点,从人类知识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的共同体这个角度来定位业态、生态、文态。二是着力点,加强活态化、常态化、生态化的传播交流。着重点,就是要注重引进、吸收、转化非遗的项目,包括列入人类非遗名单的项目,将落地项目、保护项目、传承项目、发展项目作为重中之重。

罗晓东(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长)发言
罗晓东着重从文化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他说,目前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压力,这种情况下,文化消费、文化产业又表现出一些特性,具有独特的活力。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教育,扩展文化发展的空间。尤其是要培养下一代的文化习惯、文化思维和文化生活。要使文化生活、文化消费自然而然成为他们的必须。年轻人要作为文化的生产者、传承者,再到消费者,这是一个普及的过程。从事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人员,不光要保护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更重要的是要看到现在年轻人的文化需求,要让传统的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变成年轻人的文化生活习惯。
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的实践中,罗晓东发现年轻学生在现代化、网络化,社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心理上的问题。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尤其是一些小众文化的深度参与,对于缓解年轻人的心理问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释放、缓解、疏导其心理压力,需更进一步地重视小众文化,让不同的小众文化共同来巩固、汇聚、构筑大众文化。鼓励培养小众文化的爱好者,小众爱好者可以积极地深度地参与文化传承,就有可能很好地解决心理问题。
最后要高度重视留学生的作用。中外留学生的文化、文明交流、互鉴是深入民间的,也是根深蒂固的。文明互鉴能够巩固全人类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之间的互信,有助于解决当前全人类、全世界所面临的困惑和分歧。

张静(四川天府新区正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发言
天府新区正兴街办副主任张静对各位嘉宾来到正兴天府官塘表示欢迎。她介绍说,正兴把非遗的文化名片作为街道文化IP打造的抓手。首先通过非遗大集把新区范围内很有名的非遗项目集中呈现,并邀请到很多的非遗传承人到现场交流,并把本地的餐饮文化、非遗文化进行整理、提炼,融入社区生活。通过举办非遗相关主题的消费节,让大众深入体验。此外,还借助天府新区非遗协会开展针对老百姓的非遗文化培训,希望通过培训把非遗文化植入老百姓的心中。

卜瑞明(法国留学生)发言
就读四川大学的法国就学生卜瑞明说,他十分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比如说汉服、成都、美食、绣花艺术等。他去过中国的不少地方,包括重庆、湖北、湖南等,感到每个地方的文化都不一样,他对所有的中国文化感兴趣。身边的留学生同学也都一样。“我不想回国,我觉得中国很舒服,中国很有意思,我觉得中国文化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化之一,我非常喜欢这里。”他的话让大家发出了会心、友好的笑声。
四川封面传媒科技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曹丰代表媒体界发表了书面发言。他说,传承非遗文化要加强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可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如3D扫描、VR/AR、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非遗项目进行高精度记录、存储与展示。这不仅能永久保存非遗资料,还能让观众以互动、沉浸式的方式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广泛传播。要重视专业媒体的传播与赋能,实现聚焦、聚合、聚变。不仅仅是品牌的传播,还有技术赋能。

吴佩娟(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发言
四川天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常务副会长吴佩娟介绍说,在非遗传承的过程中,协会注重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动非遗的创新发展,鼓励非遗传承人结合现代审美需求,对非遗技艺进行创新。数字化和产业化是非遗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协会积极探索非遗文化的数字化保护和传承方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非遗技艺进行记录和保存。同时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通过开发非遗文创产品、打造非遗旅游线路等方式,让非遗文化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