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鉴书院
版权所有©互鉴书院
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儒学的理论瑰宝。明代王守仁(王阳明)集历代心学之大成,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阳明心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蔡氏心法》(2011年版)是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对儒家传统心学的现代化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常用在日常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指导弟子。书院弟子将山长蔡尚伟零散于微博的心法内容辑录汇编,以飨读者,同学互鉴。
心者,人之所以立也。人人生而有心,而心有粗、精之别,深、浅之异,灵、拙之判,强、弱之分。初由天赋,终赖人养。持之以恒,养之得法,则可以心驭目,以心驭耳,以心驭鼻,以心驭舌,以心驭身,庶几近于灵通自由之境也。
养心以善观:观微如著——观著如微——观动如静——观静如动——观色如空——观空如色。
养心以善听:听有如无——听无如有——听近如远——听远如近——听疾如徐——听徐如疾。
养心以善化:化观为听——化听为观——化触为味——化味为触——化散为整——化整为散——化一为多——化多为一——化新为旧——化旧为新——化凡为奇——化奇为凡——化己为人——化人为己——化物为心——化心为物。
《心法》所记,字字切实,勿以妄言视之。此《法》乃心之宪章,运思之纲,纲举方能目张。譬如“观微如著”,虽仅四字,浑同一书,至微之言,洋洋大著。
初闻其语,似不甚通,若弄玄虚,心生斥拒:微则微也,著则著也,何能观微如著也?或掩口胡卢而笑,或摇头脾睨而弃。如此则与心法擦肩而过矣。
若能循字而思:观微如著乃必然之境,吾何时有此感?何人何时有此感?观如何之微成如何之著?何以成如此之著?何以修如此之道?其中艰难何在?攻艰克难之法为何?……则登堂矣。
纪昌学射,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事虽寓言,其理可鉴。人类之目,观山河为巨,地大天大,视蝼蚁为小,尘埃为微。天上之天至大矣,而天外有天,由太阳系而银河系而推于无极,一天则为微也。尘中之尘至微矣,而尘中有尘,由分子而原子而质子而夸克而分为无穷,一尘亦为巨也。
以此观之,微即著也,一微尘即一宇宙也。以摄像之机,显微之镜,观夸克可也,观原子可也,观分子可也,观尘埃为大可也。心法如斯,如摄像之变焦、推拉,聚焦于物,焦与物合,心与物混,甚至心细如丝,隐逸无形,所观至微之物,亦自成乾坤矣。
若可观微如著,则世间万物,差异毕显,高下曲直,洞若观火,繁复之象,堪直觉而简约之。世无全同之双叶,岂有无别之孪生。观微如著,则彼湮没于众生之人,实乃人人为特立独行之人,人人禀不可或替之资,人人具天生有用之才,人人皆当生绝对之自信,而无需自暴自弃矣。
推己及人,敬重他人之心,亦当随之而起。为人之整体态度当因此丕变。倘能观微如著,人之思维,亦可精进。善察微小之异,方可善辨,方可善忆,方可善思,始可论治学、处事、兴业之道。能观微如著,则中西之学,其异易见。学科分途,脉络贲张。
睹人文章,逻辑线索历历在目,考据辞章明著如画。起承转合,一字一划,标符点号,变化之间,俱如惊涛骇浪,势欲扑面。幽微之旨,岂能不显?精神境界,焉能无判?己之不足,亦昭然若揭,敢不惊而自醒,以精韧不殆自律?
千古名篇,固难一蹴而就,一文之成,历经反复推敲,世人所见,为其终版,而自初稿至于最终,不知几多版本也?况其最终版本,亦或世传多版。不同版本,优劣殊效,不可不察。其微小之异,异在何处?何以有异?孰高孰低?何得何失?……倘能用心体味,必是治学捷径也。
或曰:先贤之作,易得者为其终版,初稿及中间版本不可得也,版本比较,必不可行也。此言谬矣!夫人人皆作文,人人皆行事。人所认同之文,人所赞赏之事,必经中间曲折。
文有文之中间版本,事有事之中间版本。若皆能观微如著,细察版本之异,多思所异之所以然,诚己之意,去旧之昏,去旧之失,去旧之偏,则可不二过而日新、日日新也。
欲养成“观微如著”之功,需于日常多为习练。小儿启蒙,多做相似图形之中寻差找异之训练,成人亦可有意仿拟,于众相似之现象,力求差别于万一。
日间目之所接,推定凡二物必有差异,无庸质疑,而以热切之心期待差异,必察差异所在,久之自然敏感,遇差异即有适度之反应,差异大则反应大,差异小则反应小,但亦较常人为大矣。
夜间人静,则宜做闭目吐纳。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而无色则令人目清,闭目能令目力增长。非目力增长,实为心力增长也。闭目以修炼“眼目”,用意以养成“心目”,若夫庖丁解牛,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与余所谓以心驭目,义理相近。
闭目之时,心持练就千里之目、复合之目之念,恒存洞开“天目”之想,以期达于观之极也,虽不能至,而心力所及,扩张观察之功殆远胜于常也。而吐纳固为修身养心之良方。吐纳呼吸,以意导气,以气顺意,意气养心。
呼吸乃天机运转,自然而然,可作“我外”之观,以我之心细察呼吸(即阴阳、天地、乾坤、动静……)之节律,而身体小宇宙与身外大宇宙合,一呼一吸之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蔚为大观也。
或作无我之思,万古之念,任由天地万物,自生自灭,彼此纠结碰撞,我不得已而生感觉、知觉、意念,而念念相随,非我之念,念自生而自相随也。或强闭气息,使之积蓄张力,冲决肉堤鼻关,而作非常之深呼吸,导引血气,遵经循络,贯通阻隔。
不论何法,但能以气养心,则可以心驭目。以气则能入乎其内,能入乎其内则自能“观微如著”,入而后出乎其外,能出乎其外则可“观著如微”。如此循环往复,斯能转换裕如。
而能“观微如著”,则能“听有如无”,则能“化观为听”以至于“化心为物……”。而自“观微如著”至“观著如微”至“化心为物……”,本有大体之阶梯,乃可循序渐进而达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