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伟 互鉴书院山长
蔡尚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负责人,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中国“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现任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学)主任,互鉴书院山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文化产业导师,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兼职教授。担任中国新闻奖评委,长江韬奋奖评委;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国家艺术基金评委;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西部学术基地副主任委员;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四川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库成员;四川省数字娱乐文化促进会新媒体分会顾问;四川省文化产业商会顾问;成都市统一战线“同心智库”专家;成都市文广新局新型智库专家;中央电视台节目评估专家;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传媒研究院学术顾问;成都传媒集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曹操出行大数据研究院特聘专家等。
人物介绍
1970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
1988年,考入四川大学新闻系。大学时代,亲身实践拍摄了四川大学新闻系系庆专题片《咱们的新闻系》。
199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
1992年,分配到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工作,制作了百余部(集)电视专题片,创作了大量的广告作品、报刊文学以及电视新闻作品,并参加了重大科研项目《新闻传播百科全书》等的编撰工作。在四川省广播电视厅工作期间,其参与制作的电视系列片《毛泽东在四川》获中国电视奖、四川电视奖;大型电视系列片《巴蜀四帅》获四川电视奖一等奖、四川省广播电视厅“五个一工程奖”。
1997年,考入四川大学攻读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2000年9月,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攻读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士。
2000年12月,调入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2001年7月,破格晋升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
2002年,任硕士生导师。
2003年,任四川大学广播电视研究所所长。
2004年,获博士学位,并获准特批为教授,指导博士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博导”;同年任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赴美考察美国政治传播制度。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率先开展金融危机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的系统研究,先后发表有关金融危机与文化产业的论文多达30篇,向中央部委、有关政府部门陆续递交多份研究报告,并提出“文化十条”、“文化产业进入国家后续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等多条政策建议,在全国引起广泛反响。
2009年,被授予中国“2009文化产业年度人物”的荣誉称号,成为当年唯一获此殊荣的理论界人士。
2010年5月,所创作的十九首歌词在成都市文化产权交易所挂牌销售,引起媒体广泛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等主流媒体纷纷报道与转载,并称其为“麻辣教授”;2010年6月下旬,再创歌词十九首,引发媒体的持续关注和网民的热烈评论。
2012年,率先带领团队研究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问题;2012年12月,在人民网权威发布中国第一份《“美丽中国”省区建设水平研究报告》(2012)和《“美丽中国”省会及副省级城市建设水平研究报告》(2012),被新华网、凤凰网等多家权威媒体转载,引起各地政府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2012年底,推动成立全国唯一的“美丽中国”学术机构——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
2014年2月,蔡尚伟带领团队参加中组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环保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文化部、国家林业局等国家八部委组织的《建设美丽中国》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的编写工作。
2014年,带领团队深入研究美丽乡村建设,推动成立了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并深入开展与农业部的合作共建。
2017年,录制成都百岁老人的口述历史,用视频、音频、文字的形式采访一百位百岁左右的老人,全景式展现他们的人生,折射中国的百年变变迁。
2019年,作为“着汉服、讲汉服”的博导第一人,蔡尚伟致力于在汉服文化创作中研究传统文化,在传播汉服文化的实践中研究传统文化。
2020年,创建全球首个以“心心相通 文明互鉴”为主题的综合性新型书院——互鉴书院。互鉴书院是“互鉴文化”传播基地,也是“建设学派”学术策源地。互鉴书院贯通理论与实践,联通高校与社会,融通文化与产业,包含学术原创、社会公益、咨询顾问、教育培训、传播推广、创业孵化、文旅项目运作、产业全链服务等板块,在版权运营、数字文化、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2021年,举办的“汉服太极 中外互鉴”活动,巴基斯坦外交官以及俄罗斯、西班牙、塞尔维亚、加纳、摩洛哥、孟加拉国、老挝等18个国家的留学生们前来互鉴,社会反响强烈。
学术研究
• 学术理念
建设学派:基于传统,勇于创新;基于批判,善于建设;提升人生,改良社会。
学术路径:在文化创作中研究文化,在传播实践中研究传播,在产业试验中研究产业。
主要领域新闻与传播学、文化产业、美丽中国、美丽乡村。
• 部分科研项目
项目来源 |
课题名称 |
批准号/年份 |
备注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文化产业合作共赢模式及路径研究 |
17ZDA044 |
负责人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文化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 |
19@ZH032 |
负责人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子课题 |
《中国新闻奖评奖研究》子课题《评选机制研究》 |
20@ZH008 |
负责人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
09AZD032 |
负责人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 |
03CXW004 |
负责人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我国中心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分课题《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与软实力竞争》 |
06&ZD011 |
负责人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
《提升舆论引导力研究—以汶川大地震等西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为切入点》子课题《西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环境的典型性研究》 |
08&ZD060 |
负责人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
《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研究》子课题《文化产业与文化软实力》 |
07AXW003 |
负责人 |
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立项 |
《“中国梦”的实现与“美丽中国”建设瓶颈的突破》 |
2013年8月 |
- |
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广播学院广播电视研究中心课题 |
《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主要承担《四川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与《成都广播电视发展战略研究》的调研与撰写工作 |
2000ZDXM860001 |
- |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普及读物项目 |
《文化产业通俗读本》 |
2012年度 |
负责人 |
|
• 重要报纸与学术期刊文章
《美丽中国,梦想还有多远?——关于美丽中国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光明日报》整版刊发,2013年04月02日
《文化产业:破冰扬帆正逢春——当前我国文化产业的机遇、挑战与政策建议》,《光明日报》整版刊发,2010年1月7日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光明日报》整版刊发,2009年1月15日
《突破美丽中国建设的瓶颈》,《人民日报》理论版,2014年01月16日 07 版
《城市文化建设与创意产业的发展》, 《光明日报》,2006年8月12日
《哲学解释学与新闻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2/2000
《媒体合作:媒体竞争的明智策略》,《新闻与传播研究》4/1999
《深度报道的革命》,《新闻与传播研究》1/1999
《<中国震撼世界>:一部被埋没的新闻巨作》,《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4期
《数字文化创意产业的结构要素、内涵辨析与细分框架》,《出版发行研究》,2021年第12期
《居家经济开拓经济发展新模式》,《人民论坛》,2020年第21期)
《天府文化的历史韵味与时代表达》,《人民论坛》,2019年第15期
《中美媒体合作的历程、模式与启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4期
《中国与澜湄五国传媒产品贸易特征和竞争性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9年第1期
《未来的传播形态与社会文明形态》,《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年第23期
《“一带一路”上的中国广播电视媒体合作历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11期
《“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产业挑战及对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年第4期
《<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国家标准颁布实施的意义、作用及执行》,《生态经济》,2016年第3期
《历史语境、文本语境与实践——解读马克思主义的三把钥匙》,《湖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5期
《“美丽中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战略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美丽中国”视野下的中国城市建设水平评价——基于省会和副省级城市的比较研究》,《思想战线》,2013年第4期
《科技政策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我国文化科技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中国版权金融发展刍论》,《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
《制度设计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奖——兼论中国新闻评奖制度的改进》,《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版权评估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以效率为重心的媒体发展效益评价——以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为例》,《新闻界》2011年第7期
《开启中国文化产业国际化时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年第5期
《论新中国文化经济及文化产业政策的演变》,《思想战线》,2010年第1期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与传媒业发展》,《新闻记者》,2009年第9期
《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发展》, 《思想战线》,2009年第2期
《1929-2009:金融危机与传媒业发展》,《现代传播》,2009年第1期
《金融危机对国际出版的影响和中国出版业的潜在机遇》, 《中国出版》,2009年第2期
《1929-2009:金融危机与传媒业发展》,《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年第1期
《“新闻经典”在中国的建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8年第7期
《新闻学与传播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统计分析》, 《现代传播》,2008年第2期
《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现代传播》,2002年第1期
《论西部频道的建设与发展》,《电视研究》2002第1期
《组建西部电视集团的基础》,《当代传播》2002年第5期
《新“电视时代”,从DV革命开始》,《新闻界》,2002年第4期
《论主流报纸的缺席与发展策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第4期
《比较大众传播学的几个基本问题》,《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第5期
《自上而下: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必要路径》,《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第2期
《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搞好西部大开发宣传舆论工作》,《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第3期
• 新华文摘
《新华文摘》2021年第21期论点摘编《国内军事主题文化产业园区发展的创新路径》,原载《美与时代》2021年第6期
• 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金融危机下的中国文化产业》(调研报告),原载《光明日报》,2009年1月15日整版刊发,并得到多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部分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2.《人大复印资料》(2013年第5期)全文转载《科技政策创新助推文化产业发展——我国文化科技政策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3.《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制度设计视角下的中国新闻奖——兼论中国新闻评奖制度的改进》,原载《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4.《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版权金融发展刍论》,原载《思想战线》,2012年第3期
5.《人大复印资料》(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版权评估问题》,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6.《人大复印资料》(2010年第1期)全文转载《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原载《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7.《人大复印资料》(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临“危”不惧求“机”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发展》,原载《中国电影报》,2009年2月6日
8.《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3期)全文转载《自上而下: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必要路径》,原载《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7年第4期全文转载《“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产业挑战及中国对策》,原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 学术著作
蔡尚伟主编. 改革开放40年与新闻教育发展论坛资料汇编[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9.03.
龙莉,蔡尚伟,严昭柱著. 中国互联网文化产业政策研究 1994-2005[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6.12.
蔡尚伟,车南林著. 文化产业精要读本[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5.08.
蔡尚伟,毛大付主编. 版权兴市 世界现代田园城市路径探索[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0.06.
蔡尚伟等著. 电视专题[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06.
蔡尚伟等著. 电视文化战略 电视创新与西部文化的现代化[M]. 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04.
蔡尚伟等著. 广播电视新闻学[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09.
蔡尚伟著. 文化产业导论[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6.08.
蔡尚伟主编. 影视传播与大众文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影视方法论[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06.
蔡尚伟著. 百年“双城记” 成都·重庆的城市文化与传媒[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5.01.
杨飚,蔡尚伟编著. 媒体竞争论[M]. 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2001.05.
• 建设学派中观方法论
程序九步法
“确定目标;确定标准;明确起点;看清弯路;明确捷径;走;检查、调整、总结;汇报、传播;思考酝酿下一步关联行为”等一系列程序。从这个层次上就已经需要我们去梳理人类的建设史、建设性的学术的发展史,就是认清起点、认清建设性研究这个学术类型的起点、认清我们建设学派团队的起点。现在有很多学科,日新月异地发展贡献了很多种方法论,特别是在价值观上天生的就采取建设性的价值观的那些学科,譬如政治建设的政治学、经济建设的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社会管理的包括社会学等,实际上很多学科都有建设性的价值取向,并且这些学科的方法论本身已经给我们打下了基础。当然我们要警惕一些非建设性的学科的价值取向,甚至是反建设性的学科,它们的价值取向与我们背道而行,并且它的很多方法论可能仅仅是某个环节可以为建设学派所用,比如它描述某种文化现象,描述某个传播现象。比如说一些交叉学科的符号学的理论主要是描述性的、解释性的,对预测和控制的环节现阶段还没有,这就是我们建设性的符号学研究所需要开拓的领域、开拓的环节,是我们的方法论。同样有很多思考的余地,并且我们要回到捷径的理论原点,就是到底什么叫方法论?方法论的实质是什么?人类的方法论它有一个什么样的哲学路线,怎么样来建构方法论?这些理论的基本问题我们都要去思考,才能够建构起建设学派的方法论体系。
蔡氏内省法
一个人要建设,一群人要建设,要研究建设的方法,必须得要有自我觉察、自我认知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最主要靠内省的方法,包括气功态、冥想、禅宗等这些人类发展史上很多心性修炼的方法都可以为建设学派所用,先诚意正心,这是儒家所说。我们自己必须得先知道自己的内心,很多人生活得很粗糙,心智很粗糙很复杂,没有办法认识自己的内心,没有办法用内省的方法来审视自己,就无法推己及人,去认识不同角色的人、不同情境下的人,就没办法真正地开展本质的研究。
经验关联法通过“内省”的第一关就是“经验关联法”,因为经验关联法的本质就是基于对自己的审视,对自己的观察,对自己的总结和提炼,然后把已经有的人生经验去扩展到学术领域,把自己个人的经验扩展到他人、扩展到社会。去理解别人,去理解事物之间的规律、因果关系。所以经验关联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了内省的能力,有了经验关联法的能力,我们就可以进入到“角色情境体验分析法”。
角色情境体验分析法
“角色情境体验分析法”,就是推己及人地去体验别人在我没有经历过的那些经历、担任我没有担任过的岗位、在某种我没有遇到过的情境之下,他可能会有什么样的精神活动、有什么样的动机、有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有什么样的困境、有什么样的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把整个社会理解为活生生的一个系统,才能够准确地去研判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才能够理解到整个社会运行的基本规律、基本规则,才能够准确理解政治行、文化行为、传播行为背后的因果关系。否则都是无稽之谈。经过这些以后,我们就把整个社会还原成活生生的人,还原成我这个个体可以理解的人,我才能够去理解他们有什么目标、他们有什么标准、他们有什么起点、他们有什么弯路、他们有什么捷径等等,才能回到“程序九步法”去理解他们,或帮助他们去创造未来。所有成熟的人都是有目标的,而我们要研究的主体就是他们有目的性的那些行为、没有目的性的那些行为,实际上是理性世界、成人世界附带性的一种现象。尤其越到决策层,越到精英层,越是理性支配的行为,因而越能够用目标作为核心来理解,用结果和目标形成闭环来理解。所以“程序九步法”在社会的总体的层次上、在社会的高级层次上、在社会的理性层面是屡试不爽的一种基本方法。那么具体在传播学研究和文化产业研究这些过程中,又会涉及到大量的对方法论、对控制方案的研究,那么这种情况下,“创意八字”就非常重要。
创意八字
“创意八字”的实质就是用创造性思维创造出一种新的方案。我们建设学派就是解决问题的,会针对问题研究各种各样的方案,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更基础的方法就是联系的方法论。我们一定要用“联系八问”,把自己强行和我们的研究对象和整个世界产生关联,而不能用没有关系的假设去切断我们和世界的联系,切断真理性认知。所以从“联系八问”到“文法八言”这是一个方法论,解决我们面向未来提出对策的一个核心的环节。
蔡氏九问法
“蔡氏九问法”,就是关于思维最底层的方法论,这是整个蔡门方法论的底层逻辑。用“蔡氏九问法”作为总钥匙,打开思维的大门,用“系列蔡问”作为示范,跟着去思考每一个环节它的细化的问题、深化的问题,然后着重用“联系”的方法把握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面向未来去用创意思维“创意八字”给出未来的方法论,结合到各种角色和情境,就是对策建议的模型,这样的话从最基本的思维的底层逻辑到最直接的对策建议的模型,就打通了我们建设性研究的一个闭环。因为建设学派研究的任务就是问题导向,问题被提出并提出对策建议,这个建议被人采纳,就实现了研究的闭环。
文法八言
在这个过程中,既然是研究,就会有研究成果的表现方式,就必然会用到文本,所以关于文本写作的方法论就很基础、很重要。我们长期要求必须要用“文法八言”,坚持“文要对题,从哪到哪”的基本原则,一定要在文本写作中贯穿始终。并且我也反复强调要有很多种去检查“文法八言”贯彻程度的方法论,包括各种的“总结八看”、“总结八问”。因为这些总结它实际上都带着检查问题、纠偏的意味,然后对标怎样去梳理上级或者甲方的意见,怎么逐字逐句地落实这些方法,甚至包括我们说的用“朗读检查法”,明确要求用语音高声朗读、反复朗读,也可以用新的科技工具,比如讯飞有声等,用语音来检查。至少检查修改到位,能够提交文本,这就会形成一个闭环,这是从大的方面来说的,形成一个闭环以后,我也反复要求一定要多用多总结,并且我经常反复讲用“版本比较法”来总结。用“总结八看”、“版本比较法”等方法来总结的本质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就是归纳法。
白纸造句法
“白纸造句法”,看起来是很微观,但事实上可以和“联系八问”配合使用。经常有人跟我说这件事跟那件事不可能有关系,永远不可能有关系,做一件事就做一件事,做这件事就不能做另外一件事,这个人和那个人是绝对不可能放在一起的。这些在哲学上的辩证唯物主义里叫形而上学,你把任何两件你认为没关系的事物写在一张白纸上,来造个句,这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都会做的事,只要把它造到一个句子里面去,就说明它已经产生联系了。我想用这个方法告诉大家,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没有联系的两个事物,在哲学上就不成立,它要么有相似性,要么有相同性,要么有因果关系,要么有递进关系等等。总是有关系的,不可能没有关系。用那种无关系、无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自己和世界,那么整个学术研究就没法开展,这就切断了世界万事万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这都是反哲学、反辩证法的。
“元素—结构—程序—模式”分析法
我们要分析一个系统性的、动态性的一种模式,这是在社会研究中、在建设研究中,经常要遇见的模式研究,我们把模式总结成4个环节4个步骤,先要分析元素。把复杂的系统、繁复的事件还原成局部、细节,还原成基本单元,那就叫元素。人再复杂他可以分成系统。首先,是我们身体的部位,头、肩、腹、腿、脚分下去,那么把其他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又分出很多系统,接着各个系统又分很多器官。最后,一直会分,往下层次分,就会分出细胞,细胞再往下分,分到分子、原子、质子最小的元素,整个世界最后都会回到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元素上,这是不可能逃离的规律。任何事情也是一样,社会学研究都是研究事情,这一点情况搞明白,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党的建设的事统统都是事,每一件事它都有事情的元素。
做事在人,就是说做事有主体,主体有动机、有手段、有方法、有路径、有时间安排、有空间布局。然后有结果、有评估、有总结,事情它有起因、有发展、有高潮、有结局等等,都是可以分下去,细分到基本单位都不能再分了,那就是最小的单元。但很多时候不用分的那么细,但一定要分到元素这个层次,然后它的排列组合不同的组织方式组成一个结构,这是静态化的。然后我们再给它一个动态的,按照时间序列排的先后顺序就叫程序,然后最后统一起来,它在不同的情境之下,有不同的排列组合的元素,不同的先后顺序的安排,就叫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效果。在不同的情境之下选择不同的模式,都是为了最好地实现目标,最后用结果和目标形成闭环。那社会研究也是一样,把所有的事情都比喻成开车。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征程不就是条路吗?那就是把整个国家视为一辆车,文化建设传播的目标实现也可以视为开车,开向一个目的地。所以,我们经常讲这个方法并不复杂,以此类推可以理解整个蔡门的方法论。
学术理念: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
“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这一理念脱胎于四川大学“望江学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文化境界,是蔡尚伟依据四川大学的学校定位、文化背景以及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以及未来需要拟定的基本原则与大体方向而提出的进行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的基本理念。所谓“大文化”,一方面表现为一种能入能出、能进能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大气的人生境界;另一方面表现为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博大气度,这也是四川大学自创立以来一直秉承的办学理念。“大文化”首先强调的是博学,四川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博学乃是其光荣传统。“大文化”理念就源于四川大学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为根基的学科传统,并在此基础上融会贯通文学、历史、哲学、法律、经济五大基础学科形成。“大文化”强调通过经济学、法学来理性认识社会、认清现实、认知世界,继而改造世界;通过历史、哲学来对人生问题和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思辨;通过文学艺术来创造并升华主观世界。蔡尚伟认为,历史本身就是理性的思辨,是对社会的把握,但同时又极具人文情怀,对历史的解读一般是从人文出发,经过社会分析,又回到人文。哲学是一种境界,一种站在高处俯瞰宇宙,与宇宙同生同在的气概,通过哲学对人生和社会进行理性思辨,有助于人们宏观把握现实世界,做到“不迷惑、不盲从”。而文学艺术的主要功能在于培养生命的体悟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想像力,是一种超越现实的情怀,是创造主观世界的有利工具,也是改造客观世界的助推器。
“大传播”,是衍生于“大文化”的一种文化存在形式,是人的一种基本存在方式,也是所有物种的存在方式。蔡尚伟的“大传播”之道首先讲究传播的广泛性,认为传播贯穿于所有物质运动领域之内,贯穿于人与人、人与物、甚至物与物之间所有的沟通行为之中。例如,我们可以在动物领域观照蚂蚁、飞鸟的传播活动与传播路径,在人类活动领域观照人类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及大众传播的传播特点与传播效度,以验证传播是否能作为维系社会正常运转和个人日常生活的纽带。其次,“大传播”之道讲究以传播为目的、媒体为工具的基本理念。在媒介化生存时代,人人都是媒体,都要靠传播来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与价值。如何利用好这个工具,提升自身的传播能力以适应媒介化生存时代的需要,这是大传播提出的根本问题所在。另外,在实际应用领域,提倡将传播运用于公共关系、形象塑造、营销等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发挥大传播的实际效用,是蔡尚伟“大传播”理念的最终指向,也是他所提倡的“大传播学”的最终目的所在。
针对“大产业”,蔡尚伟认为,在大产业视野下现实存在的每一个产业,都不是孤芳自赏、自话自说的产业,而是产业集群中的产业,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大格局下,在竞争性、关联性的产业集群中间去寻求定位的产业。具体到文化产业、传媒产业,要将它看做是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产业,要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联系起来,而不是就产业谈产业,孤立地研究产业。
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三者概念看似各异,其实又都相互联系,它们的关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从文化的视角考察传播与产业,传播是文化,产业也是文化;从传播的视角观照文化与产业,要有文化效应必靠传播,要有产业品牌也必靠传播;从产业的角度看,文化提供产品、版权,传播提供品牌,版权加品牌再加产业链最终形成产业,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相互贯通,又不仅仅局限于自身领域,最终形成蔡尚伟秉持的基本理念,归结为一句话,那就是“在文化创造中研究文化,在传播实战中研究传播,在产业实践中研究产业”。
传播实践
策划、拍摄大型电视系列片《毛泽东在四川》获1993年度中国电视奖、四川电视奖等。
策划、拍摄大型电视系列片《巴蜀四帅》 获1997年度四川电视奖一等奖、四川省广播电视厅“五个一工程奖”等。
策划、拍摄大型电视系列片《邓小平与四川》。
策划、发起“滚滚长江,致敬长征!——‘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与媒体记者、川大师生完成四川段的新闻实践活动。
录制百位百岁老人的老成都记忆,全景式展现他们的人生,折射百年时代变迁。
文学创作
散文《东坡月》曾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
《东坡月》
中国最圆的月亮属于中秋,中秋最圆的月亮属于东坡。
密州一夜月,照亮了中国文学史。密州月将中国人最细密俊逸深沉的情思舒展至今,这是东坡的月。东坡也如一轮圆月,悬在中国历史的天空,照亮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照例是把酒,照例是问月,如李白。面对圆月,中国人有太多要倾诉。东坡的感情也是微妙的:如此圆月,为何偏偏照着这离别之时我这不团圆的人?但东坡毕竟是东坡,别样情怀恰如一月从阴翳的情绪中升起,照得海天澄澈、千秋光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如斯,不妨顺其自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空为我们而拓展,婵娟可共情可共,似可无憾。
于是欢饮达旦,于是大醉。大醉的东坡使死眉烂眼的人们在月光下显得很小。
弟弟子由是要怀念的,用很深的情,况且已有七年未曾见面,在这样的夜晚想念,心是会很痛的。苏轼却从不纵容自己的心痛。苏轼的人生充满感情,却又同样充满理智。他是那样看重“昆弟之近”,而他当初赴密州就任时,首先接近子由所在的齐州,却“过其门而不入”,径往密州。在密州两年,也未曾乘兴上马,驶往近在咫尺的齐州去与弟弟见上一面。因为他知道,朝中形势复杂,他不能够凭感情的冲动而行事。要是如贾谊那样情感之露,能干的了什么样事业!“夫君子之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所成者大,则必有所忍。”东坡的心中,忘不掉“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雄姿英发”,哪怕华发早生,人生如梦。
东坡相信:“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力不足也”。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以殁。苏轼在宦海多年,自信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的状况之间已经找到了一条连接的通道,只要自己“默默以待其变”,则“可以得志”。只要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浓烈的感情,可以暂放一放,或深藏在自己的世界里就足够了。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
成熟的足可向贾谊辈指手画脚的苏轼却一生在“改革”派与“保守”派此起彼伏的政治斗争中,在捕风捉影的文字追剿中被拨弄得晕头转向,偏离了自己的人生设计,不得不常常处穷。苏轼的月亮,也发出了幽怨之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然而在黄州,苏轼的月亮终于从功业的山顶在一次高高地升腾,这月亮的光泽使宇宙阔大多了,而至微的处所、至短的时光都变得无比有味了。人生,完全地美了起来。那千古风流人物,功业多少,总被东去大江浪涛尽。这依旧圆的月亮,便用樽酒相酹,连同故国多情,都一起祭奠吧。清光普照的月亮,重新升起。
东坡已不再简单的为功业存废而感慨,他未舍弃功业之心,却又包容更大的胸次,开导客人:“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无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一轮东坡月,何其圆润!江风山月,见的人太多了,而又有多少人如东坡般享用人生!“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已非尘世也……”“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中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暮归倒行……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壁……”
终于,丰满的东坡融进了这无边的月色中,而这月色又照彻了中国人的情感世界、功业道路,乃至最高远的精神天地,人们已忘记了东坡升华的具体历程,前前后后错落的东坡成了一个近乎抽象的典范,国人情的追求、理的追求、美的追求,层层叠叠得都本相了中秋那最轻柔而又震撼万古的一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中写道:“东坡相信:‘非才之难,所以自用者实难。’贾谊这个书生呢,着实可惜。‘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力不足也’。中国这样的书生也太多了,他们的理想都十分的好,却不太在意‘中国国情’,感情真挚而热烈,但不懂韬晦之术,不善于搞好和领导与群众的关系,不愿意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人们心领神会的种种禁忌,结果只能赍志以殁……苏轼在屈原、贾谊这样的书生衬托下,确乎显得十分地成熟。”在细腻的笔调下,蔡尚伟借古讽今、借今论古,试图通过解读前人心灵,去探究历史与现代的相通之处,意境深远又耐人寻味。他将文学、历史、哲学等基础学科相互贯通、相互融合,通过历史、哲学对当今社会问题进行深刻思辨,并通过文学这一艺术形式加以呈现,传达给世人一种理性认识世界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其能入能出,能进能退,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大气的人生境界。
散文《春中中国》
春天,一个让人心旌摇荡的季节。
“天气氤氲,花柳精神”,一切美好一切生命都在此勃发,人们冰冻的热情,尘封的欲望,通通解放。投入春天,人们尽情地追逐着欢乐。
中国的春天充满了使人怦然心动的记忆。“二月杨花满路飞”“河阳一县并是花”……“驾香轮,驰玉勒,醉游人”“眉将柳而争绿,面共桃而竞红。影来池里,花落衫中……月入歌扇,花承节鼓……树下流杯客,沙头渡水人……百丈山头日欲斜,三晡未醉莫还家。池中水影悬胜镜,屋里衣香不如花……”,春天,是以含蓄名世的中国人的狂欢节!就连满目沉重的诗圣也迈开了轻快的脚步,去撷取春天的经典:“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在如许的春光中,一切人都象朴质的赤子,无拘地吸吮着感性生命的养液,似对母亲般依偎眷念,带些感动,带些放纵。
然而中国人令人遗憾地早熟了,风华正茂的当头,那心思便从眼前之景走向了对终极的关怀。当地球上大部分的人群还没正式拉开历史的帷幕时,中国已历经多少沧海桑田,中国人越出万象直指宇宙的感慨过早地萌发了。万物消息盈虚人生变化无常的基本体认,过早地成了中国人历代遗传的文化基因,融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等待着某个机缘去将它唤醒激活,哪怕是位极人间几乎就能呼风唤雨惯于改天换地对命运不屑一顾的天之骄子,他也无须走到生命的尽头才会看清人生弯弯的弧线,只要在前人忧郁低回的目光中稍作停留,他也能接收到关于生命的最终信息,抛撒青春抛撒数十年韶光换得的坚如磐石的自负,就可能被或许早他千百年而生的异代同路的一声长叹的余绪轻轻击碎。而这些最具穿透力的声声长喟,却常常动人心魄地发自花间,发自最明媚的春天。春天,是所有关爱生命的目光的焦点,是生命是青春是繁华是鼎盛……最贴切的象征和清晰的镜子,它照出一时无与伦比的美,也照出一切皆流的本象,照出我们生而为人却渺小萎靡无所作为的一面,照出我们面对“结局”无奈苦涩的必然心境。看那造化之春,固然是无法常驻无法挽留叫人惋惜,可桃花谢了,明年却还有再开的时候,人生之春,凋谢了的,有谁见到复开的呢?无法改变的流逝,无法改变的伤怀。那种悲凉的秋气,便在年年的春天,提前浸透了中国人的心底,使春华秋月,一样地年年相续,触动着中国人莫可名状的缕缕愁思。“多情不待悲秋气,只是伤春鬓已丝”“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花。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明日落红应满径”……年年落红,年年春恨飘零,堆积层层。
为宇宙感伤,固然高拔,而那情思,在一般人看来,毕竟抽象了些,况且面对的总是所有人共同的问题,当然也是要集体来承受,这样想想,心头自然要好些。可无常的人生偏又在繁花似锦的春天,让不同的人感受到更多具体的伤痛忧愁,这些无可回避挥之不去的欢景中的痛,痛何如哉!
有肝胆相照的友人要在花开的时候离去。“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春苔兮始生……行子肠断,百感凄恻。风萧萧而异响,云漫漫而奇色……”“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客舍青青柳色新,渭城朝雨 轻尘。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真正的知己,是每个生命血肉相连的一部分,至交的远去,也许会令这棵生命枯萎,而不绝的怀想,才能使之重新饱满。在贮满回忆与期待的春天,“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怎能设想,这样的期盼也可能没有结果。守望者的春天,是脆弱的春天,让人疲惫的春天。
阻塞的情窦会在春天洞开。久困深闺的杜丽娘也在春的启示下绽开了对鲜活的生命对至美的情爱的梦想,层层深锁中却只能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望夫成龙甘过两地分居生活的“有志之妇”“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也“悔教夫婿觅封侯”了,她已知道,世间尚有比封侯拜相更值得逐求的东西。对她来说,亡羊补牢,或未为晚。而世间还有多少爱侣芳俦,不得不上演着幕幕催人泪下的劳燕分飞的悲剧,比闺中偶有春怨但终归还有指望的思妇更让人不知如何去安慰言说。“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譬如陆游,何等俊逸的诗人,然而他与表妹唐琬间的款款深情,也只能在家母的干涉下,生生折断,成为千古痛史。离恨中春遇沈园,痛损陆游之心:“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 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唐氏在此悲鸣中不久即郁郁而逝,留给陆游在春天在沈园以刻骨的痛:“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千载以下,仍令人唏嘘不已。
还有那些利剑在手而蹙蹙靡所骋的不遇之士。他们大多怀有辅佐圣主明君的“参谋之才”,至少也是追求美与善的文学才子,心中充满了高远的理想,急切而固执地等待着明时圣君的眷顾,一如香花之被人钟爱,美人之被人垂青。他们也只是等待,决不会揭竿而起犯上作乱,他们心不够黑,脸不够厚,他们只是凭着“幼稚”的良知和不合时宜的诗人气质,在物欲横流礼崩乐坏的各个现实时代中去苦苦寻找如花的理想之地,他们这种近乎缘木求鱼飞蛾扑火的“愚蠢”生命往往对春天却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敏感。春天如此短促,理想的实现遥遥无期,心中的怨愤向谁发泄?“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香花美草不可长荣,亦“恐美人之迟暮”。古人是深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道理的,而少壮努力,老大也难免伤悲,这又是怎样的人生呢?“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理想还是一场空,“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在注定无望的等待中,在画地为牢极为有限的挣扎中,他们的青春、生命和花随风飘逝,今天的我们只能依稀闻到那些千年的芬芳。
春天,还是最易动人乡关之情的季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牵动多少思乡之情,就连叛事北魏的陈伯之见到丘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来信,也会率众归国,江南故土的感召力量,更甚于那铁马金戈的逼迫!是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纵然是关山万里,故乡也总是历历如画,催动游子凌乱的归乡的步履,回家!回家!回家多好。可世间总是有那么多想回乡又回不了乡的人。在辽远的大漠边塞,熙来攘往地交错着枯守秦关汉月的血肉之躯,这里是被春风遗忘的所在,有的是关于春天的传说,轮回着一遍遍从玉门浸来,灌溉着人人心中的杨柳依依春愁绵绵;也有那命运多舛的谪人,不得不长久地羁留僻壤,寂寞徘徊,“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侯鸟尚知春来而归,人不如禽,心伤何极。故园花发,异乡思发,春天的乡愁,真是愁上加愁!
离乡已使人心伤,在春天面对家国残破的景象,此心又何以承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依然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历史的盛衰兴替似乎永无尽期,前朝灰飞烟灭的尘埃尚未落定,西湖歌舞又在一个个春天竞相登场愈演愈烈,太平盛世呢还是末代虚荣,总是扑朔迷离让身处其中的人难以辨别,前车之覆,似乎从来成不了后车之鉴,相同主题的浩叹便这样悲恨相续,不绝如缕。中国的春天,多了点不应有的阴阴底色。
春天,这样的春天!予中国人以欢乐,也塑着中国人错杂跌宕的情衷,历年堆积的心绪,给每一个真正延续中国精神的灵魂以负荷。满腹心事的中国人,便可以在春江花月之夜,独立小桥清风满袖,“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用一个或更多的不眠之夜来消受春天。最好在花间,还盛一壶酒。有花有酒,春天不分晨昏。旧事多坎坷,春风也料峭,吹醒醉中的诗人,微冷。微冷,本是敏锐者对生命的基本感受,可禁不住那山头上春日斜阳的一照,生命中温暖的一面便如此简单地化解了心中似乎不可祛除的冰层,荡开一个“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阔大世界。春和景明,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中国人春日情怀的典范和归宿!
春天,就是这样百感交集的春天。千年的前尘往事已远去,这些忧过乐过恨过爱过的春天的过客已在历史的地平线模糊,只留下一颗颗至今鲜活的诗心,一个个美仑美奂的意境,如昨夜蓄给今朝花中晶莹的露珠,扣人心弦地亮丽着,又如那陈年的酒,醇厚隽永,让人痴痴地醉着。
逐年收藏的春天,本来就是人生的盛宴,更别说这样的春天还寄托着人们最美最美的不灭的希望和理想!就连那个道貌岸然反时代潮流而动知其不可而为之倔强而狼狈的先圣孔子,也喟然神往这样的人生境界:“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万古高士陶渊明也把一个叫后人魂牵梦萦的桃花源放在春天,放在花中酝酿,“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后面别有洞天,人伦和谐,如欲界仙都。或许这样的社会理想永无实现之日,却带动了千百年来人们对感受春韵极致的永远的冲动。
因为遥远的历史,因为遥远的理想,中国的春天多么圆润丰腴!在春天,我想融化,融入花月,融入感性的生命,融入心中的大同世界!在春天,我想就做一株小草,茁壮地生长一回!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谢生命,感谢春天,感谢养我们的中国春!
学术随笔《“超女奇观”与“传媒帝国”》
或曰:二零零五,《超女》之年。自春历夏徂秋,每逢《超级女声》播出之日,“万人空巷”之语,难状其盛况。四亿观众,超欧盟之人数,过亿之金,入湖南卫视囊中。尘埃未定,而“PK”被抢注,光碟早横飞。街谈巷议,无非“超级”,车中室内,尽是“女声”。流言与新闻共生,彩旗与靓影齐飞。“超女”标志,遍于天下。热烈之辈,趋之若鹜,清高之士,避无可避。吾家五月之儿,闻《超女》而止啼,六旬之妪,观《超女》而废寝。朋友问候,必有“玉米”、“凉粉”之诘,媒体相访,反复“雅俗”、“是非”之询。天下美女英雄,闻《超女》之风而影从,各宗其爱,俱矫首望湖湘之地,若斯情形,俨然一“传媒帝国”:观众与“粉丝”为民,“超女”为公主,湖南卫视为王庭。何其盛也!
“帝国”何以而造?
套用托尔斯泰之语,盖媒体成功之因相似,而不成功之因千差万别。节目之成功,文本、营销,策划、实施,将士、缁重,因素甚多。《超女》所为,非他人不为,而事有高下之别,力有多寡之异,湖南卫视,能全面发展,尽展综合魅力。若事之五因能成四因,而他人仅能成三两因,则效果判然两分。其卓然可圈点者,盖有以下诸条:
其一曰“媒体总动员”。《超女》成功,众多媒体煽风点火,火上加油,当为首功。合作媒体与跟进媒体,当地媒体与异地媒体,全国媒体与区域媒体,电视媒体与平面媒体,大众媒体与小众媒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多媒体互动,似成媒体运动会矣。
其二曰“品牌之强力扩张”。多媒体互动之理念已为众媒体熟知,而诸多媒体无多媒体互动之号召力。湖南卫视挟首轮娱乐化改革之声势,扩张其娱乐化品牌,易于为他媒体与受众接受。扬长以至于极端,亦一胜因也。
其三曰“克隆到底”。凡事首制者为原发性创新,先克隆者为学习型创新,后克隆者为跟风。首制有较大风险,后克隆斯滥矣,学习型创新取既新且熟之利。自《快乐大本营》至《玫瑰之约》,自《晚间新闻》至《超级女声》,湖南卫视皆以率先克隆港台欧美节目而受“区域性创新”、“学习型创新”之惠。
其四曰“精心策划”。重在节目策划。歌唱能得天下之心,以歌唱节奏最显,而人心皆有节奏。心之一收一放,气之一呼一吸,节奏之母也,阴阳平仄,轻重缓急,高山流水,余音绕梁,自兹而生,以歌唱引天下之人为易。而歌唱之佳者为明星,明星光彩夺目,恍若神仙,天下少年皆有成星之愿。以造星为受众参与节目之饵为佳。《梦想中国》知此,《莱卡我型我秀》知此。而《超女》定位明确,不似《梦想中国》之大而无当。而节目程序环节之设置,复胜出一筹,由海选而至决赛,“十进八”、“八进六”、“六进五”、“五进三”,故事情节,曲折跌宕,回环婉转,变化多端,摇曳多姿,极尽其妙。PK台、短信投票、评委点评,变数频生,戏剧悬念,连绵起伏,高潮迭起。亲情友情,情如潮水,或激情四射,或深情款款,或离情别绪,总难释怀,情有浓淡,义无高下。超女命运,沉浮起落,沧桑变化,如连续剧,如社会史,令人欷歔不已。大众精英,各得其欲。
其五曰“营造“‘必视性’与‘必报性’”。此为一大关节点。节目再好,无人过问,空自凋零尔。媒体竞争与军争相似,取“势”为要,挟品牌优势,邀媒体合作,跨越受众注意力之临界点,变“要观众看”为“观众要看”,其势如破竹,如雪崩,如江河之下,不可阻挡,天下媒体,天下之士,纷起而搭车,穷挖轶事,频发议论,惟恐趋之不及,有依以扬声者,也借此肥己者,“美国偶像”横生枝节亦难脱借名之嫌。观众不能不看,媒体不能不报,专家不能不说,观众不看,则有落伍乡气之虞,媒体不报,则有受众反戈之忧,专家不说,则有无知不敏之嫌。看者、报者、说者因之愈多,而《超女》愈火,《超女》愈火而受众愈不能不看,媒体愈不能不报,专家愈不能不说,层层相推,互为激荡,而《超女》愈做愈大,湖南卫视得利愈夥也。此“媒体涟漪”现象也。
其六曰“巧用争议”。“必视性”与“必报性”如何营造?“争议法”为其一。不避争议,利用争议,制造争议,控制争议,则注意力凝聚矣。《超女》“黑幕”频传,批评之声不绝于耳,官司之祸时时将至,而因“黑幕”、批评、官司之类争议始知《超女》者众,知之而疑,疑而看之,看而爱之,爱而叹之,叹而议之,议而发短信,而复鼓动之,如此循环往复,天下之心尽归湖南卫视彀中矣。媒体之学,其本在受众,得受众则得广告。得受众,实得其心也,媒体之学,其要在“心”,媒体之学,概乎“心学”可也,“攻心”之学、“收心”之学而已。得天下受众之心,乃建“传媒帝国”之本。“不怕有人骂,只怕无人理”为当今媒体一常识也。
其七曰“巧用亚文化之分”。“赛区”、“海选”皆有文化政治意义,鼓励受众之身份认同,利用已有文化政治版图,再造文化政治版图,使“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利用赛区间之竞争,媒体间之竞争,“粉丝”间之竞争,扩大《超女》不二之影响。赛区或有得失,“粉丝”或有成败,立于不败之地者,唯湖南卫视也。赛区、“粉丝”相争,湖南卫视得利矣。《梦想中国》亦海选,用力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效则不可同日而语,或许赛区过多,反为一失也。
凡事之成败得失,非仅人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时地利人和,三利在兹,庶几胜券在握,湖南卫视俱得之矣,而尤不免苍黄反复之忧也。中国电视,实则正由春秋时代走向战国初期,“周天子”仍有绝对权威,而诸侯方彼此混战,问鼎中原之心已起,问鼎中原之力尚无,湖南卫视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之气概,揭竿而起,已有席卷天下之势,湘人素以慓悍著称,以湖南卫视为革命 根据地,展开边缘向中心之颠覆,其情可叹,其人可佩,其事可期也!
媒体为何?媒体何为?
媒体为何?媒体应为何?媒体可为何?媒体已何为?媒体可何为?如斯问题,看似极易,其实最难。回答不同,媒体性质风格殊甚,而媒体之力迥异。举其大者,有反映论、组合编排论、策划论、营销论、“影响力”论、“制造力”论诸家。而后几论,程度不同,角度不同,实为一家,名之“能动力”、“能动论”可也。喻之则如“镜”与“灯”之分也。
反映论者,媒体仅反映世界可也。媒体之作为,止于选择组合编排。而策划之说起,方始知媒体可有主动、系统、科学之谋划。以今日观之,策划何其自然之事,主动何其当然之理,而突破此点,一度何其艰难!或曰:策划则造假,媒体无主动介入社会之权。新闻策划,即新闻造假,实则真假与否,在其报道与事实符合与否尔,何需计其事由孰为,同样一事,他人所为即真,媒体策划而为即假,显然与理不合。被动未必客观,主动未必主观,其义可知也。而媒体介入社会,于法无约,于理无碍,媒体介入社会即为越俎之议,实为形而上学。媒体之功用,历史形成,亦待创新。若一菜刀,顾名思义,当为切菜之用,而革命时如贺龙用为武器,急需时以之为榔头,其谁曰不然?实则媒体社会动员、社会组织之功,革命导师早有相似之论,列宁曾言:“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传播学“议程设置”理论,亦有助策划之理。而“新闻策划”之事起,有人以为大厦将倾愤然而起,亦一可怪之事也。
廿纪九十年代策划之论行于天下,则媒体之主动已鲜遭物议。营销论、“影响力”、“制造力”诸家深化之。而电视策划,近之“节目活动化,活动节目化”理论而近于大成。“传媒帝国”论庶几臻于“传媒能动力”之极致。“传媒帝国”论者,完全调动媒体“能动力”,制造“传媒帝国”也。传媒之制造力甚大,其发展也循序渐进,自制造节目,至于制造明星,制造媒体产品,制造生活价值观,集其大成,则是制造“传媒帝国”。“传媒帝国”者,传媒所铸之虚拟社会,集合节目、明星、媒体产品、价值观诸要素而稳定有序者也。以地域言,则跨越实际之省界、国界,以时间而言,诸要素之存在较长,忠诚度较高。而“帝国”国民,遵守“屏幕交往规则”,以其话语方式、情感方式,别于现实社会,而与现实社会并行不悖。“传媒帝国”论与“拟态环境”论有相近之处,亦有重大区别,“拟态环境”更重本体论,乃对媒体世界存在状态之哲学描述,“传媒帝国”更重方法论,乃媒体操作之法则,“帝国”非建而不成,非争而不胜,缔造“传媒帝国”实为媒体成套之行动目标与方法。“传媒帝国”论之核心在建“国”之法。前之论述,依稀近之。自其发展而言,仅导其端,有待天下同志扩而大之。
再造生活,再造人生意义,再造世界,“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媒体整合社会心理之力如此之大,几有“媒体万能”之趋向。或曰:“传媒帝国”,其干涉社会,无乃过甚也?凡事过犹不及,限“传媒帝国”于党纪国法之内,自能无害于社会,而有利于国家民族之团结。而因噎废食,似可不必。介入社会、干涉社会、影响社会,小则曰可,大则曰否,是五十步之言百步也。
并非一切媒体均有构造“传媒帝国”之力,其中亦有成王败寇,赢者通吃之逻辑。媒体竞争始于媒体策划,而终于“传媒帝国”。成都、西部之电视娱乐资源,于《超女》可见, “超女”翘楚,五出其四。“天府之国”,信哉斯言!“川视”无为,空余人叹。
“超女”可行多远?
“超女”可行多远?此实乃政治问题,非理论问题。政治问题者,实际力量之较量也。利益之争,非雅俗之分,非全以理论之也。歌舞升平本国泰民安、社会和谐之表征,娱乐体现“人民价值”,不伤国家安全,乃天赋人权,乃国家目标。“居安思危”之论,非屈“超女”之理。居安是目标,思危是手段,思危是为能长安,安然后而娱乐,此是鹄的,岂可厚非?
一时风传:以《超女》种种因素,有司欲封杀之。我意有司必不介入也。若某台“挟天子以令诸侯”,则有司所为,利益所系,职责所在?实难判断。有利益连带之嫌而无促进中国电视、中国文化发展之功,且负数亿观众之望,窃为有司不取也,有司亦定不为此不智之举也。若真以《超女》之小过而停大众欢喜之节目,实为失职也。保护央视,当促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欧美诸台角力,以传播中华文化,而不必自降身份,与一省级电视台较长量短。而《超女》之兴,亦可造就“多赢”之可能,若于闹市建商铺,一铺自可垄断,而商铺连翩,亦可互壮声势,互补短长,人气口岸,由是而成。 由《超女》而知《梦想中国》而知《莱卡我型我秀》、《明日之星》、《都市女孩》……者,并不乏人,可见一斑。
或曰:《超女》庸俗。俗?何人之俗?无宽容之心,恐难免俗也。强名《超女》曰俗,可也。天下电视皆俗,天下媒体皆俗,天下人皆俗也。欲称之俗,何患无辞!若云雅,雅不过象牙塔中,而象牙塔中,俗象丛生,何况大众媒体。媒体俗亦何妨?《超女》之俗,俗不过港台欧美一些节目,而欧美港台亦未闻因媒体之俗而致社会大乱。《超女》之俗,通俗耶?庸俗耶?恶俗耶?辞有褒贬,故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庸俗恶俗之名,谁敢当之,故天下媒体竞相反俗,标榜反俗,而俗之标准何在?俗之裁判何在?纷纷扰扰,终为利益之争也。实则哪一媒体不欲有《超女》之影响,不欲有《超女》之收益?若口非而心是,不足取也。前已所述,通俗之外,《超女》亦有雅韵。雅俗本相辅相成,相交相融,相互转化者。雅俗亦非客观之存在,亦有主观之因素,同一事物,雅者观其为雅,俗者观其为俗,古人早有此论。《超女》似之。
或曰:《超女》鼓励青少年名利之心。极而言之,社会本是“名利场”,“天下熙熙,皆为名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名与利,人之“需要”也,马斯洛分之为五,为七,合之实“名利”二字也。袁宗道云:“试内省种种思念,循种种意根,果有离名离利时否?窃恐一刻无名利,则外之耳目口鼻,内之心知意识,几于泯灭无遗……则人虽欲不好名不好利也,亦不可得矣”,而“小则易见,大则不觉”,教授欲为名教授,记者欲为名记者……无人说是非,超女一唱成名,而曰其不可,其理安在?君子好名,取之有道,君子爱利,纳之以礼而已!人国无名利之心,国即无荣誉之士,无敢死之兵,无可聚之财,富强之道,何由而致!
或曰:《超女》伤害科学,伤害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娱乐与科学,本可多元共生共荣者,何必舍此即彼,势不两立。科学本非价值观,亦非价值观之当然基础。科学仅是一种方法,归纳实证,一种态度、一种精神,实事求是尔。科学仅为人类谋求快乐、幸福之基础与手段,娱乐则与目标相近也。娱乐伤害科学?娱乐为感性生活,科学需张扬理性,感性与理性本相调适,何害之有?其要在“度”。“泛娱乐化”当然不可。与科学相对者,迷信也,非娱乐也。无娱乐之时,有迷信者众。娱乐有养智之功,民智若能因此而开,迷信之人或能因此而少,娱乐有助于科学也,有益于文化民主也。娱乐伤害人之正常生活?“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非娱乐之罪也,无节制之过也。先贤非一味禁欲,实则多主张“适欲”、“早啬”也,“节欲”非云“欲”之不可“乐”之不可,适以节之而能多享受之也。若无娱乐,生趣何在?人生价值何在?社会价值何在?“文以载道”久矣,何妨让大众狂欢一次?
或曰:应予精英文化以更多空间,予科学以更多空间。善哉斯言!何以能此?窃以为,非令媒体去《超女》之属而张科教节目也,而当合国家财政与企业、社会捐赠之力建基金会,成立公共媒体体系,专负传播文化、倡导科学之责,使其类似《超女》之深入人心,否则失其职也。而市场化之媒体,亦当明确其操作规则,使不越界,否则重责。如不能俗,如何为俗之类,甲乙丙丁,条条可据,违之自有有司循法追究,何需媒体之间聚讼纷纭而无序!亦当建立受众引导与限制机制,节目分级分类,可看不可看,均有明确之规定,媒体素养之教育,为全社会之必修,家庭学校,尤需加强对青少年之辅导,以成就社会善良风俗。
如此则传媒既可弘扬精英文化,而于市场之中,“娱乐经济”、“眼球经济”仍大有可为。媒体、受众,各得其所,岂不善哉。谨祝《超女》走好!
诗以纪之:
一唱能回万古春,汉姬唐娃皆含韵。
惊天妙曲有女声,动地电光张靓影。
诗三首|眼睛
一、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如果光明 和黑夜轮回不停
那么好吧 任何事情 怎样都行
二、
一块石头无言质问
你凭什么长着眼睛
到底谁是区分万物的第一因
冥顽不灵我也想开眼见到光明
三、
有的人视力二点零
看到的很近很近
有的高度近视的人
却看得见千年的进程
银河系背后隐约的精魂
如果我的头顶
再开一只眼睛
我就用它
把天意紧盯
把明明白白的世界指给众生
致我的诗妖
明明
近在眼前
你却注定
注定属于远方
我迷恋
迷恋
你五彩绚烂
的罂粟花冠
我迷恋
迷恋
你百年千年
不老的容颜
难解的魔幻
我沦陷
沦陷
于你的肉感
非别人看见
的神圣庄严
我沦陷
沦陷
在你的呼吸之间
那跳动着的灵魂的节奏
牵引我千遍万遍十亿遍
你的唇吻之间
不断发散发散
的多么诡异的芬芳
让我彻底迷失方向
《东风破》歌词创作
千重守候 小楼消瘦在身后
错过兰舟 记否你明眸如钩
榴花也挽留 小乔红酒窝
你那啰唆的外婆 从来没说过
东风识破 一江烟火想不朽
诸葛武侯 哪里错过红酥手
伤感太旧 覆水如何收
怀念老一种节奏 不用冷漠
要多久才够拼凑 那首东风破
繁华躲进老城垛 爱恋如符咒
心里头的承诺越久 越难忍受
莫放纵秋风飕飕 早没有谁访求铜锣
要多久才够拼凑 那首东风破
你象传说样萧瑟 妩媚已生锈
花落也想不到 你已将我水墨
支离破碎的邂逅 心痛心动都难解脱
.
东风识破 一江烟火想不朽
诸葛武侯 哪里错过红酥手
伤感太旧 覆水如何收
怀念老一种节奏 不用冷漠
要多久才够拼凑 那首东风破
繁华躲进老城垛 爱恋如符咒
心里头的承诺越久 越难忍受
莫放纵秋风飕飕 早没有谁访求铜锣
要多久才够拼凑 那首东风破
你象传说样萧瑟 妩媚已生锈
花落也想不到 你已将我水墨
支离破碎的邂逅 心痛心动都
.
要多久才够拼凑 那首东风破
繁华躲进老城垛 爱恋如符咒
心里头的承诺越久 越难忍受
莫放纵秋风飕飕 早没有谁访求铜锣
要多久才够拼凑 那首东风破
你象传说样萧瑟 妩媚已生锈
花落也想不到 你已将我水墨
支离破碎的邂逅 心痛心动都难解脱
教学理念
“免疫教学法”
蔡尚伟主张“免疫教学”的理念,努力将知识传授、职业指导与人生激励结合起来,揭示传媒行业乃至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适应中国国情,如何遵守法律、纪律的约束以及如何面对行业内的复杂情况,就如给婴儿注射疫苗,使之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一样,使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各种复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从容不迫、正确应对。 蔡尚伟还坚持以“传播为目标,媒体为工具,通过传播提升人生”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顺应“大传播”趋势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体会传播的乐趣。很多新闻传媒相关专业的年轻学生喜欢将实践与生活相剥离,以进不了电视台等媒体实习作为缺乏实践的托辞。对此,蔡尚伟强调“生活中处处有实践”。新闻传媒作为大众传播的一种形态,与其他传播形态的本质基本一致。媒体传播实际上是一种自我传播基础上的传播,它为人际传播提供了一种平台。自我传播能力较强的人,也一定具有很强的人际传播能力。可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媒体。生活本身就是对媒体传播的实践,只是在日常化的实践中我们要努力去接近更专业化的要求,用专业眼光、专业标准来训练自己的观察和思维方式,而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实践,那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大传播”的涵义。 大产业,突出的是一种宏大的产业观念。在大产业的视野下做产业研究,要求要把产业放在产业集群中去考察,放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产业格局与产业空间中去考虑,从而探索出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未来产业规划与发展铺平道路、指明方向。具体到文化产业、传媒产业,就是要将它看做是城市发展、区域发展中的产业,要与城市规划、区域规划联系起来,而不是就产业谈产业,孤立地研究产业。所有与大文化、大传播相关的产业都要在“大产业”理念的观照范围之内,要善于去找寻各个产业之间的逻辑连接点与理论结合点,如果仅仅局限于传媒产业、文化产业,将不利于产业思维的开阔与长远战略眼光的培养。
奖项荣誉
获奖项目 |
授予单位 |
类型 |
时间 |
《贸易摩擦背景下中外文化产业合作研究》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四川省第十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
2021年12月 |
《四川秦巴山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研究》 |
四川省人民政府 |
四川省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
2017年7月 |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 |
光明日报 |
中国文化产业年度人物 |
2009年12月 |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及对策建议》 |
中共中央宣传部 |
中宣部“好信息”奖 |
2009年2月 |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文化产业对策:“文化十条”》 |
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爱好者》杂志 |
特等奖 |
2009年1月 |
《媒体竞争论》 |
四川省社科院、省社科联 |
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新闻传播类) |
2003年3月 |
《媒体竞争论》 |
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 |
第四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专著评选一等奖 |
2003年10月 |
《纪录片的“真实”之梦》 |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 |
中国电视金鹰奖(论文)二等奖 |
2003年 |
《从国家文化安全的视角看广播电视集团化》 |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奖二等奖 |
2001年8月 |
《当前推进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现实路径》《声屏世界》 |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 |
首届全国新闻专业期刊优秀论文、优秀栏目大赛银奖 |
2001年6月 |
《深度报道的革命》 |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
第七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三等奖 |
2001年11月 |
《对东西部传播不平衡现象的几点思考》 |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 |
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 |
2001年9月 |
《对东西部传播不平衡现象的几点思考》 |
中国广播电视学会 |
第七届中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二等奖 |
2001年11月 |
《对四川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几点思考》 |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 |
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术论文奖一等奖 |
2001年9月 |
媒体报道
《“汉服博导”亲手做“鞠” 助推川大打造“中华书院文化活化第一校”》,新华社,2022-05-16,
新闻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0808059?channel=weixin《一批优秀新闻工作者和作品获表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中国新闻奖的相关报道中采访中国新闻奖评委蔡尚伟教授,2011-11-05
《让中国风吸引 世界目光——谈正确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光明日报》,2010-06-20(01版),
新闻链接:
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10-06/20/nw.D110000gmrb_20100620_4-01.htm《高校师生热议报告:了解“小目标” 增加“获得感”》,人民网,2017-03-05,
新闻链接:
http://edu.people.com.cn/n1/2017/0305/c1053-29124571.html《“汉服博导”央视频直播:李时珍撰《本草纲目》时为四川蓬溪知县?》,2022-07-05,
新闻链接:
http://gongyi.chinatopbrands.net/s/1450-5916-45563.html《深化正风肃纪 加强舆论监督》,《四川日报》,2016-05-11,
新闻链接:
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3298/13303/2016/5/11/10379811.shtml《李宏伟、蔡尚伟解读如何推进绿色发展以及怎样构建美丽中国、美丽四川》,《四川日报》,2015年12月16日,
新闻链接:
https://www.sc.gov.cn/10462/10464/13298/13302/2015/12/16/10362388.shtml《蔡尚伟:抓住抓好文化体制改革重点》,《四川日报》,2014年2月19日,
新闻链接: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219/c40531-24407088.html《川大录制百位百岁老人口述史 讲述百年风雨与人生百味》,中国新闻网,2018年03月04日,
新闻链接:
http://www.chinanews.com.cn/sh/2018/03-04/8459408.shtml《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7-19,
新闻链接:
http://sscp.cssn.cn/xkpd/xszx/gn/201907/t20190719_4936174.html《在服务人民中实现学术进步》,中国社会科学网,2019-03-25,
新闻链接:
http://www.cssn.cn/sf/201903/t20190325_4852557.shtml《评委告诉你: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的那些特质》,中国记协网,2016-12-16,
新闻链接:
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6-12/16/c_135909747.htm《智能文创 文创发展前沿中的前沿》,《成都日报》,2022-04-21,
新闻链接:
http://scdsjzx.cn/scdsjzx/xinwenredian/2022/4/21/48f3ae2677a0493fb9db192500bc6073.shtml《网红打卡地能否“长红”的学问与挑战》,《成都日报》,2022-05-05,
新闻链接:
http://cdwglj.chengdu.gov.cn/cdwglj/c133217/2022-05/05/content_1890efbd24e746279b8f057246be9b75.shtml《蔡尚伟:“金玉良缘”话金沙》,《成都日报》,2021-08-23,
新闻链接:
http://cdwglj.chengdu.gov.cn/cdwglj/c133186/2021-08/23/content_22c01d7d9a484ed2a10a47fb6fbd7281.shtml《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 并驾齐驱》,《成都商报》,2016-10-8,
新闻链接:
https://e.chengdu.cn/html/2016-10/08/content_576681.htm《蔡尚伟教授:人生价值最大化》,红星新闻网,2022-09-10,
新闻链接:
http://news.chengdu.cn/2022/0910/2288561.shtml《蔡尚伟在北大论坛上破题:“艺术”和“共同富裕”有啥微妙关系?》,红星新闻网,2022-08-07,
新闻链接:
http://news.chengdu.cn/2022/0817/2282998.shtml《文创的“脉博”:卖产品,卖好的产品》,《每日经济新闻》,2022-05-18,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179098757198280&wfr=spider&for=pc《“汉服博导”蔡尚伟现身中华传统体育文化节 助推川大打造“汉服第一高校”》,封面新闻,2022-05-15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2892900780876039&wfr=spider&for=pc《“悦读大运成都”昆明开讲 蔡尚伟详解“世界”“大学”“运动会”与成都》,四川新闻网,2022-04-13
新闻链接: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20413/001256182.html《首站昆明 “悦读大运成都”系列活动启动 以大运之名,感受天府文化魅力》,封面新闻,2022-04-11,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817836818941272&wfr=spider&for=pc《“汉服博导”蔡尚伟:守正创新发展汉服 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四川新闻网,2022-01-28,
新闻链接:
http://www.scpublic.cn/news/wx/detail?newsid=658861《茶道、太极、吟诵、颂钵.......来看看这场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发展研讨会》,四川新闻网,2022-01-23,
新闻链接:
http://scnews.newssc.org/system/20220123/001236880.html《“汉服博导”蔡尚伟: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社会因创生而发展 人类因互鉴而进步》,四川发布,2021-12-17,
新闻链接:
http://www.scpublic.cn/news/wx/detail?newsid=615530《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蔡尚伟:四川与中东互鉴互利 共赢发展》,封面新闻,2021-12-10,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8742921083986894&wfr=spider&for=pc《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成渝可联手打造“汉服第一圈”》,封面新闻,2021-06-21,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3104331102698028&wfr=spider&for=pc《四川大学教授蔡尚伟:鼓励夯实汉服文化基础 建立汉服文化智库》,封面新闻,2021-05-26,
新闻链接:
https://new.qq.com/rain/a/20210526A05HRZ00《国风汉服产业跨界论坛,探索汉服与数字文创融合“新”方向》,潇湘晨报,2021-05-26,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0837800451310987&wfr=spider&for=pc《互鉴书院见证团队成员互鉴成长: 记2020年四川大学蔡尚伟教授团队年终总结暨团拜活动》,四川发布,2021-01-20,
新闻链接:
http://www.scpublic.cn/news/wx/detail?newsid=381990《蔡尚伟|第十二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四川赛区专家评委作品展》,四川文化网,
新闻链接:
http://www.scgoo.cn/article-24919-1.html《“花重锦官城”年度汉服秀上演》,红星新闻网,2019-12-22,
新闻链接:
http://news.chengdu.cn/2019/1222/2089128.shtml?k=1《汉服已成时尚文化 彰显不从众的审美风格》,华西都市报,2019-12-20,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431516348523279&wfr=spider&for=pc《着汉服,讲互鉴:蔡尚伟教授组织互鉴书院云端揭牌仪式》,四川发布,2020-12-12,
新闻链接:
http://www.scpublic.cn/news/wx/detail?newsid=360265《十四五时期如何提升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大咖川大论剑》,封面新闻,2020-11-26,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4404621159406221&wfr=spider&for=pc《蔡尚伟:汉服文化传播与产业发展》,凤凰网,2020-11-17,
新闻链接:
https://i.ifeng.com/c/81T5rKFyyqe《<金沙讲坛>蔡尚伟:在成都弘扬汉服之美》,封面新闻,2020-11-16,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3517532021174029&wfr=spider&for=pc《川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活用“三国文化”发展文旅产业》,封面新闻,2019-12-19,
新闻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3335645824323146&wfr=spider&for=pc《从<大鱼海棠>到<狐妖小红娘> 看业内大咖解析非遗动漫化之路》,封面新闻,2019-10-19,
新闻链接:
https://ishare.ifeng.com/c/s/7qu67Cr5pzg《名家圆桌:怎样开发历史名人资源,带动“文化+”产业?》,川观新闻,2017-12-07,
新闻链接:
https://cbgc.scol.com.cn/news/66540《四川大学蔡尚伟:坚守文化自信的新闻传播者》,《今传媒》2017-11-23,
新闻链接:
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7/1123/c415537-29663756.html《川大“麻辣博导”蔡尚伟悬赏10万元招博士生》,华西都市报,2011-1-7,
新闻链接:
https://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1/1/242528-1.shtm
人物评价
他(蔡尚伟)依据四川大学的学校定位、文化背景以及学科发展的历史经验、现实状况以及未来需要拟定的基本原则与大体方向,提出进行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大文化、大传播、大产业”这一基本理念。他脱胎于四川大学“望江学派”“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不即不离、若即若离、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文化境界;他浸唐风宋韵,爱吟诗作文,借古典文化做学术创新,作创意歌词透文化底蕴;他主张“免疫教学”的理念,努力将知识传授、职业指导与人生激励结合起来,揭示传媒行业乃至社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指导学生如何适应中国国情,如何遵守法律、纪律的约束以及如何面对行业内的复杂情况,如同给婴儿注射疫苗,使之产生“抗体”,增强“免疫力”,使学生对行业和社会的各种复杂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从容不迫、正确应对;他还坚持以“传播为手段,媒体为工具,通过传播提升人生,改良社会”的教学理念,强调“生活中处处有实践”,鼓励学生顺应“大传播”趋势大胆创新,在实践中体会传播的乐趣。 [2]
(今传媒评)作为中国最年轻的传媒博导,除了日常学术研究与教学,蔡尚伟有着更为有趣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着一个文化强国、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一直以来,他都积极倡导参与了多项关于中国文化建设的工作,以一颗拳拳赤子心,活跃在他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中。[《中华儿女》2020年9月号(中)]
【资料延伸】
互鉴书院:
作为全球首个以“心心相通 文明互鉴”为主题,贯通理论与实践,联通高校与社会,融通文化与产业的新型书院,互鉴书院包含学术原创、社会公益、咨询顾问、教育培训、传播推广、创业孵化、文旅项目运作、产业全链服务等板块,在版权运营、数字文化、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领域有明显优势。书院山长为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全国首批八大版权示范基地之一,高校唯一)主任,“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蔡尚伟教授。中央政策研究室文化局原局长、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主席严昭柱,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原会长)、熊澄宇(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邱沛篁,国家重大文化工程《儒藏》主编、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舒大刚等担任书院顾问。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王岳川,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为书院题名。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上海交大、四川大学、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喜马拉雅音频、腾讯研究院、世界研学旅游组织(WRTO)、韩国安东国立大学 、韩国文化产业学院、哈萨克斯坦欧亚国立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武汉大学、中央财大、南方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兰州大学、北京交大、澳门城市大学、西南财大、四川省社科院、云南省社科联、全球创业盛典、爱国网、北京绿维文旅、川创投、文化产业商会、数字文创联盟、景域驴妈妈集团、旅游百人会、中国主题 公园研究院、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七溪地芳香集团、青城派武术等等数十位学界、业界领军人物为书院讲席导师。作为有“书”(文化内容)有“院”(文化空间)的共享发展平台,书院与“政产学研媒”各方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致力于推动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互鉴与人类进步。
【媒体矩阵】
微信公众号:互鉴书院、诸葛创意智库、艺化乡村
抖音:汉服博导蔡尚伟
B站:互鉴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