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儒学的理论瑰宝。明代王守仁(王阳明)集历代心学之大成,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阳明心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格物致知,修身齐家。《蔡氏心法》(2011年版)是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对儒家传统心学的现代化传承和创造性转化,常用在日常的具体教学实践中指导弟子。书院弟子将山长蔡尚伟零散于微博的心法内容辑录汇编,加以注解,以飨读者,同学互鉴。
张润雪心者,人之所以立也。人人生而有心,而心有粗、精之别,深、浅之异,灵、拙之判,强、弱之分。初由天赋,终赖人养。持之以恒,养之得法,则可以心驭目,以心驭耳,以心驭鼻,以心驭舌,以心驭身,庶几近于灵通自由之境也。 养心以善观:观微如著——观著如微——观动如静——观静如动——观色如空——观空如色。 养心以善听:听有如无——听无如有——听近如远——听远如近——听疾如徐——听徐如疾。 养心以善化:化观为听——化听为观——化触为味——化味为触——化散为整——化整为散——化一为多——化多为一——化新为旧——化旧为新——化凡为奇——化奇为凡——化己为人——化人为己——化物为心——化心为物。 心是人的立身之本,也是行动之源,初时心的状态是上天赋予的,无法更改,但心如何,最终需要回归到后天个人的培养。欲修身,先养心。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竭尽心力,导致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修心之中,志不可缺,行不可少。以心为人的行为举动的统领,同时志向坚定,有百折不挠的决心,将时间线拉长来看,他此刻的“知”一定在未来某个时刻的“行”中发挥着功效,而现在的“行”也必然给予自身更深层次的“知”——此为知行合一,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矢志不移,心之所想,行则多动,就能泰然自若,全身心地奔赴山海与热爱,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这便是知行合一实现的过程。
梁雅祺《心法》所记,字字切实,勿以妄言视之。此《法》乃心之宪章,运思之纲,纲举方能目张。譬如“观微如著”,虽仅四字,浑同一书,至微之言,洋洋大著。 人类何以能够决策?
不可能存在拥有同样的经验、同等的经验才可以做决策咨询。即使有了同等的经历,也不一定能够对某人提供对策。决策咨询需要依靠经验关联和逻辑。人类从自发状态走向自觉状态。抽象出管理模式、决策模式、影响与被影响的模式。经验关联法可以回到生活,回到常识,从生活经验提炼社会经验,提炼管理经验,提炼决策咨询的经验,每个人都具备这样的能力。每个人提建议,都是按照最少的成本,最好的效果,最大的产出这样的逻辑来提建议,无论是对联合国秘书长而言,还是普通人而言,都具备这样的逻辑。自我启蒙,自我反思,自我捕捉经验。人类具有抽象的能力,将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进行理性的升华,用理论导向无限的可能。
若能循字而思:观微如著乃必然之境,吾何时有此感?何人何时有此感?观如何之微成如何之著?何以成如此之著?何以修如此之道?其中艰难何在?攻艰克难之法为何?……则登堂矣。舆论研究是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内容。从个人维权到国家维权,都可以进行对策研究。舆论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我们的监控体系是否完备?监控的方法是否合理?对策建议中,不能研究常识,尤其是意义的写作。写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针对反方的意见,多种方案的比较,优中选优。例如,成立中央生态试验区,如果不成立,会怎么样?每一个问题都会出现支持、反对、中间,站在决策者的角度进行利弊权衡,经过各个方面的综合比较的相对优的方案。在两点论的基础上,注意重点论,这样,对策建议就更有意义。
董渤纪昌学射,悬虱于牖,南面而望,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事虽寓言,其理可鉴。人类之目,观山河为巨,地大天大,视蝼蚁为小,尘埃为微。天上之天至大矣,而天外有天,由太阳系而银河系而推于无极,一天则为微也。尘中之尘至微矣,而尘中有尘,由分子而原子而质子而夸克而分为无穷,一尘亦为巨也。 以此观之,微即著也,一微尘即一宇宙也。以摄像之机,显微之镜,观夸克可也,观原子可也,观分子可也,观尘埃为大可也。心法如斯,如摄像之变焦、推拉,聚焦于物,焦与物合,心与物混,甚至心细如丝,隐逸无形,所观至微之物,亦自成乾坤矣。 若可观微如著,则世间万物,差异毕显,高下曲直,洞若观火,繁复之象,堪直觉而简约之。世无全同之双叶,岂有无别之孪生。观微如著,则彼湮没于众生之人,实乃人人为特立独行之人,人人禀不可或替之资,人人具天生有用之才,人人皆当生绝对之自信,而无需自暴自弃矣。 推己及人,敬重他人之心,亦当随之而起。为人之整体态度当因此丕变。倘能观微如著,人之思维,亦可精进。善察微小之异,方可善辨,方可善忆,方可善思,始可论治学、处事、兴业之道。能观微如著,则中西之学,其异易见。学科分途,脉络贲张。《列子·汤问》有云,纪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户上,面向南面远远地望着它,三年之后,这虱子在纪昌的眼里竟然像车轮那么大。这虽然是一则寓言,但其中的道理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我们人类的眼睛,以天地、山河为大,以蝼蚁、尘埃为小、微,然而,天外有天,太阳系、银河系在整个穹宇之间也是一粒尘埃。而尘埃中还可以细分到原子、质子乃至夸克,无穷尽也,所以一个尘埃也是无穷大的。
这样来看的话,小就是大,一尘埃就是一宇宙。用摄像机、显微镜可以看到分子、原子、夸克之微小,看尘埃就很大了。心法也如此,就像摄像机的变焦、推拉一样,能够聚焦于物,观物要聚焦,而以心观物可以细如发丝,可以飘渺无形,所看到最微小的事物也能自成乾坤。
如果能看微小的事物如巨大的,那么看世间万物就清楚透彻,能透过繁复的现象直达本质,直觉就会简约明朗。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无差别的孪生子。如果能观微如著,就能体察到世人皆为特立独行之人,每个人的禀赋都是独特的不可代替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个人都要对自己有绝对的自信,而不是自暴自弃。
由此推己及人,敬重他人之心也油然而生,整个人的态度也会大变。倘若能够观微如著,那么人的思维力也能精进。擅长观察细微之差别,就擅长辨别,擅长记忆,擅长思考,并且在治学、处事、兴业自成门道。倘若能观微如著,那么中西学体的差异就显而易见,学科分类就差别显著,脉络清晰。
所以看待事物要由眼及心,由简入繁,由小及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明确“微”与“著”的辩证关系,不能局限在某个维度、某个圈层、某个部分。要正视世间万物的差异性,正视人的个性化,同时要精进自己的心力,遭遇挫折不要陷于懊恼的泥淖,而是辩证分析,从哪到哪,以问题解决为导向。最终实现视微如著,慧眼炯目,心力强大。
董佳琳睹人文章,逻辑线索历历在目,考据辞章明著如画。起承转合,一字一划,标符点号,变化之间,俱如惊涛骇浪,势欲扑面。幽微之旨,岂能不显?精神境界,焉能无判?己之不足,亦昭然若揭,敢不惊而自醒,以精韧不殆自律?在读一篇文章时,对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符号,都可以作为线索来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和主旨。当发现自己无法领略其中之意时,也就领略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来督促自己。
千古名篇,固难一蹴而就,一文之成,历经反复推敲,世人所见,为其终版,而自初稿至于最终,不知几多版本也?况其最终版本,亦或世传多版。不同版本,优劣殊效,不可不察。其微小之异,异在何处?何以有异?孰高孰低?何得何失?……倘能用心体味,必是治学捷径也。每一个伟大作品都是经过反复的修改才呈现在世人面前。正如贾岛在月下门前,反复琢磨“推”与“敲”,才诞生了《题李宁幽居》这首名篇。
陈天昊 或曰:先贤之作,易得者为其终版,初稿及中间版本不可得也,版本比较,必不可行也。此言谬矣!夫人人皆作文,人人皆行事。人所认同之文,人所赞赏之事,必经中间曲折。我们古往今来看到的为人所知的大作、名篇。并不是凭空而得一蹴而就的,因为人人皆有着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价值观与方法论。因此,做出成为众人认可的作品之前需要有资料的征引,创意的借鉴,不断地去感受众人的意见,众人的想法,将众人的思维和方法融入自己的行动、写作中形成无数中间的版本,最终才能成就佳作。
文有文之中间版本,事有事之中间版本。若皆能观微如著,细察版本之异,多思所异之所以然,诚己之意,去旧之昏,去旧之失,去旧之偏,则可不二过而日新、日日新也。万物的成型都有其过程,过程的节点中所形成的景观便是它的中间版本。我们在生活和学习当中,即便完成了任务,也应该多回头去看看:这个成果一路完成下来,我们经历了哪些困难和弯路。在通过反思,我们在做事的过程当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获得新的感受和理解。就像是在论文写作当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查阅资料,了解他人的观点,当我们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时候,所写做出来的论文往往有失偏颇,但是当我们通过不断地学习和阅读,形成了最终的论文终稿时,我们再回头看我们论文的中间版本,就能明白当时自己的不足之处在哪里。通过反思,我们也可以对自己的成果有更深刻的理解,避免以后走弯路。
杜嘉译欲养成“观微如著”之功,需于日常多为习练。小儿启蒙,多做相似图形之中寻差找异之训练,成人亦可有意仿拟,于众相似之现象,力求差别于万一。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要想达到见微知著的效果,必须在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进行有意识的训练,通过训练提升自己对周围万事万物的掌握程度,从而在瞬息万变中掌握规律,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
日间目之所接,推定凡二物必有差异,无庸质疑,而以热切之心期待差异,必察差异所在,久之自然敏感,遇差异即有适度之反应,差异大则反应大,差异小则反应小,但亦较常人为大矣。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不同的人,不同的事物都会有所差异,要想发现其中的差异,必须具备一定的敏感程度。当我们具备一定的敏感程度时,再次面对看似相同的两个事物,必然会产生不同于以往的反应,适度的反应会帮助我们适应外界的变化,从而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更好地促进自我的发展。
陈果夜间人静,则宜做闭目吐纳。老子云:五色令人目盲。而无色则令人目清,闭目能令目力增长。非目力增长,实为心力增长也。闭目以修炼“眼目”,用意以养成“心目”,若夫庖丁解牛,不以目视而以神遇,与余所谓以心驭目,义理相近。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白日我们在光怪陆离的现实世界与形形色色的人相遇,与千态百样的物相遭。持续的输入对自我的成长和个体的“反熵增”实有好处,然而过度的信息泉涌亦易让人迷惘焦躁。夜晚独处时刻,缓缓闭目,暂且停下外界的输入,向内正念自我,体悟自我之心所感,以“心目”作为驱动力,才能有效地实现源源不断的输出。
闭目之时,心持练就千里之目、复合之目之念,恒存洞开“天目”之想,以期达于观之极也,虽不能至,而心力所及,扩张观察之功殆远胜于常也。而吐纳固为修身养心之良方。吐纳呼吸,以意导气,以气顺意,意气养心。双目暂闭,能使我们暂时跳脱于现实世界之狭隘,物理空间之阻隔,使得辽阔之心暂时摆脱“小我”之枷锁,纵入“大我”之天地。吐纳不息,身体在一呼一吸的张弛间随着气体的流动与浸润亦挣脱物理场域的具身感知,随着辽阔之心同频驰骋,自我似乎随之消解,融于宇宙的大环境中;身心仿佛不再受限,投入永恒的历史里。闭目吐纳,能帮助我们以更广阔的胸襟认知周遭的万物,以更平和、更悠然之姿态享受人生。
李焱呼吸乃天机运转,自然而然,可作“我外”之观,以我之心细察呼吸(即阴阳、天地、乾坤、动静……)之节律,而身体小宇宙与身外大宇宙合,一呼一吸之间,“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蔚为大观也。呼吸是我们生命的必需品,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却又因为自然寻常而常常被忽视忘记。《心法》为我们指出,只要我们“以我之心细察呼吸之节律”,方能在自己有限的个体视野范围条件下,体察浩瀚无垠的世界的运转规律。其实生活中也有非常多的小事儿都是这样,很多事物的本质规律其实是常见的,隐藏在生活各个看似平凡的角落当中,我们只有学会从看似常见的生活现象中反思归纳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做到在工作学习中见微知著,快速洞悉复杂的任务背后的核心问题,拥有统领全局的广阔视野。
或作无我之思,万古之念,任由天地万物,自生自灭,彼此纠结碰撞,我不得已而生感觉、知觉、意念,而念念相随,非我之念,念自生而自相随也。或强闭气息,使之积蓄张力,冲决肉堤鼻关,而作非常之深呼吸,导引血气,遵经循络,贯通阻隔。深呼吸是一个突破自我状态的好方法,不仅能摒弃掉多余无用的杂念,更是能让人找到自己生命融入天地万物之中的感觉,可见多去深呼吸冥想大有好处。《心法》也指出,强闭气息之后,是“积蓄的张力”在帮助我们冲决肉堤鼻关,可见,深呼吸的奥妙也能启发我们耐心面对学习工作,抛开杂念等待厚积薄发。
陈治宇不论何法,但能以气养心,则可以心驭目。以气则能入乎其内,能入乎其内则自能“观微如著”,入而后出乎其外,能出乎其外则可“观著如微”。如此循环往复,斯能转换裕如。 我觉得是方法的重要性,如果我们有合适的、好的、有系统的方法,然后我们去看待这些生活中或者是社会上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就有一个更清楚的认知。我觉得很重要的就,这种方法我们一定要就是多用然后内化于心。这样的话,我们看到一些新的事物我们就可以很自然的就用一种比较科学的、系统性的视角来看,得出的结果也也肯定比我们感性的去看待会更科学,更客观。
而能“观微如著”,则能“听有如无”,则能“化观为听”以至于“化心为物……”。而自“观微如著”至“观著如微”至“化心为物……”,本有大体之阶梯,乃可循序渐进而达之也。我觉得讲的就是一种主观和客观结合的方法。就是我们心中有了一个正确的方法和一个正确的看待事物的方法的话,我们去面对、处理这些生活中或者是社会上的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到自己的主观的想法、意志和这个客观的一些规律之间的结合。
资料:
张润雪 梁雅祺 董佳琳 陈天昊 杜嘉译 陈果 李焱 陈治宇
编辑:郑怡 陈天昊
配图:陈果 陈天昊
排版:陈果
校对:董渤
审核:杜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