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设学派道场,互鉴文化中心
建设学派道场。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实践界的背离和对立,已成为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书院山长蔡尚伟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率先提出构建“建设学派”——基于“批判学派”但又高于“批判学派”的新的学派,力图逐步缓解学术界和实践界之间的对立,将理论和实践打通、高校和社会打通、文化和产业打通。他将以书院为载体,吸引来自全国乃至全球志同道合的“建设学派”学者在此聚合,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理念交流、成果孵化的“道场”。
互鉴文化中心。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撕裂”的时代,唯有用“互鉴”的态度和途径,在坦然面对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才能弥合裂痕、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互鉴”是这个时代以及未来将会长期存在的文化主题。书院以“互鉴”为名、为根、为魂,将在最大程度上整合书院资源,持续深入进行互鉴文化研究与探索,深入挖掘互鉴文化价值与内涵,打造成全国互鉴文化的建设中心、体验中心、传播中心。
文化传播载体。书院坚持以学术为“核”、文化为“根”,拟依托对建设学派和互鉴文化的深入研究,编撰出版两套丛书,开设主题讲坛讲学,传播建设学派理念和互鉴文化精髓,实现以学“聚”人、以文“化”人的功能。
(二)企业发展智囊,产业服务平台
当前,大多数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囿于资源、人脉、资金、精力制约,尚未建立专为企业服务的智库,难以在市场行情和产业趋势突变之下迅速反应调整发展战略,从而被动发展,无法抢占先机。
互鉴书院在学术界、文化界、产业界拥有庞大且权威的专家学者资源、智力资源,且作为建设学派和互鉴文化交流中心,天然具有行业信息交流、政策深度剖析、企业战略布局、商业模式推演等优势。书院既能为固定合作企业提供长期性的、可跟踪的智力服务,发挥智力引领功能;又能嫁接产业平台搭建独具稀缺资源的产业文化服务平台,对大量的非固定合作企业、社会产业发展进行全链文化赋能,提供智力支撑,激发产业活力。
(三)城市文化名片,国际交流阵地
城市文化名片。互鉴书院在硬件打造和软件配置上,既有别于传统书院又不流俗于众多新派书院,别具一格。未来书院将依托自身资源、平台和服务功能,把“互鉴书院”打造成为成都一个具有高辨识度、自带流量的文化IP,聚焦当下学术及文化需求,衍生出不同服务方向的子品牌,建立完善的品牌体系。同时,立足成都市“学习型城市”建设背景,规模化打造和复制具有互鉴书院“基因”的社区书院,提升知名度与影响力,让互鉴书院成为一张新型城市文化名片,支撑成都未来即将打造的“书院之城”“意境城市”。
国际交流阵地。成都市“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面向世界的中华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成都力量。”在建设文明交流互鉴高地进程中,互鉴书院作为成都建设学派、互鉴文化交流的中心,能通过各种形式的国际活动邀请世界各国驻蓉大使、交流学者前往交流,成为名符其实的国际交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