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圈视点 | 在四川大学126周年校庆之际重温《问“道”锦江春色中》!
阅读量:5967

摄影:龙老师
值四川大学建校126周年之际,本课题组专程推送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教授应《大学》杂志之邀而作的文章《问“道”锦江春色中——四川大学》,以供诸君回望川大百年发展史。
文章指出:“川即水也,水即道也。”锦江作为川大符号之一,水文化作为川大文化的内核,天衣无缝。川大不仅仅实实在在地依西南名江大川之利而发展出全国一流的水利水电专业学科,“水”的精神也体现在川大历史发展的方方面面。流水不腐,在于其能推陈出新。而吐故纳新本是道家的养生之术,也可谓川大历久弥新的法门。
文章强调:川大校训,从国立四川大学“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到今日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国立气象仍未稍减。川大的校歌,从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张澜所制“岷山峨峨开天府,江水泱泱流今古。聚精会神生大禹,近揆文教远奋武。桓桓熊熊起西土,锵锵鸣凤叶东鲁。和神人,歌且舞,领袖群英吾与汝”,到著名的政治学家萧公权撰的“星辉井络,地雄巴蜀;山川秀毓,西南美焕……人尽其才,学成于志,文化启后承先;由精逮博,积知为用,润身立德希贤”,古香古色,倒也与川大贴切。川大之育人理念,从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总理胡峻制定的“仰副国家、造就通才”,到国立成都大学校长张澜提出的“学术自由、兼容并包”和培养“社会骨干、国家栋梁”,到谢和平校长时期的“造就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知识、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也确是一脉相承。“川大精神”,国立川大黄季陆校长谓为“尊师重道,养成优良的学术风气;朴实敦厚,勇敢牺牲;自觉、自强、自治,蔚成国家大器”;卢铁城校长《刍议大学精神与川大精神》一文可谓“川大精神”发展史上重要文献。现在,一般讲“以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校风‘严谨、勤奋、求是、创新’为核心的川大精神”。
文章以诗意的笔法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之间,大道存焉。川大足可为乐矣!如果说川大所乐之水为锦水,所乐之山自然首推峨眉了。抗战时期,国立四川大学文、理、法等院在峨眉山度过了将近四年的艰难岁月,与迁居乐山的武汉大学做了兄弟和邻居。峨眉亦佛亦道,而佛教道教不都是通于人生之“道”么?“峨眉”对川大的意义,也就不仅仅是那四年的山中岁月,而成为了一种精神象征。新校区的“不高山”也是山,是新近的人造山。山名看似很谦卑,细读确有川大不经意露出来的底气。“不高山”隐约与“未名湖”相对,而“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川大那些闲云野鹤的老师们,倒还真有几许仙风道骨呢。于是化杜诗而为川大意象:锦江春色来天地,峨眉浮云变古今。永远的春色之中,依山望江而问道。这就是川大,这个临风而立衣袂飘飘的川大。
精彩全文请点击标题阅读:《
问“道”锦江春色中——四川大学》。
编辑:萧韵
责任编辑:徐文燕
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U9wnnS-aFvAWmhPVr_0zv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