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服文化,它传达着今天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和平理念、和合文化。全世界都能看得到,汉服不仅是看上去很美,最重要的是它传达着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彬彬有礼,这样一些重要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和平的价值取向,这种和合文化是当今全世界都弥足珍贵的”。
2022年11月9日上午10点,由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胡易容主持,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主讲的主题为“中华文化符号创意传播——运用汉服符号,传播中华文化”的专题讲座在四川大学文科楼一区演播厅举办。蔡尚伟穿着取自赵孟頫所绘苏东坡像的宋制汉服开讲,以下为山长蔡尚伟在本次讲座的具体内容。

不同的人在使用汉服这个词的时候,我们所说的这个词的所指未必是统一的。但据其大略,从最普遍的语用的角度来说,我大概概括了至少三个层次。那么第一,汉服这个词它的原始意义实际上就指的是汉代的服饰。那么从这个证据的角度来说,首先它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献的原始出处就是蔡邕在《独断》中谈到“天子常服,汉服受之秦”。汉代的天子常服,它从秦代延续下来,这就是汉服这个词的第一次使用,汉服就是指汉代的服饰。从考古的角度来说,《马王堆三号墓遣册》中有关于“汉服”最早的记载:“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这其中的“汉服”指的是政权和朝代的名字,所以原始意义是汉代的服饰。那么这一点跟咱们在座诸位就有了非常深厚的渊源,因为我们所有的这一群人,我们作为一个学术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我们的共同渊源都来自汉代文翁石室。
安徽庐江人文翁在成都任蜀郡太守时,创办的文翁石室。那么石室就是中国的第一个地方官学,也是在学术界被认为是中国书院的开端之一,而这也是今天我们所在的这所学校的历史最早渊源。后来文翁石室演变到1340年为石室书院,然后1704年演变为锦江书院,1902年以尊经书院合并四川中西学堂为基础,创办四川通省大学堂,简称四川大学堂。次年锦江书院整体并入,叫两院入堂,成为整个川大的历史最早的源头。所以汉代和我们所在的学校历史渊源是非常密切,因此我本人作为这所学校的老师,穿上汉服也有一重符号意义,就是宣告这所学校本身它的历史渊源来自汉代。我们要有充分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才谈得上理论自信,谈得上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马王堆三号汉墓T形帛画上的祭享图
汉服的第二种,或者现在使用最广的意义,我称之为狭义。狭义汉服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汉民族在清朝入关剃发易服之前,上至皇帝尧舜下至明末,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时期,汉民族、华夏民族这种风格的古代服饰,这是狭义的汉服。那么这种意义的汉服在汉服的同袍圈用的是最多的。
第三重意义我称之为广义汉服,就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在国际传播的环境之下,在世界的文化之林中间,汉服的意义它就是具有中国风范的服饰体系。在某种意义上这个词和唐装、华服这些词是有同位的关系,它一定是世界的格局之下代表中国,代表中华,所以这个汉服,甚至就是中华文化之服,其实就这个意思。但这个意义现在它正在不断的建构之中,而我们,包括在座诸位都可能是这个意义的生成者、建构者。

说到中华文化,这个词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甚至都听得耳朵起茧巴了,但是到底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和汉服有什么基本的关系?我们通俗的说“中华文化”,“中华”来修饰“文化”,它实际上就是中国华夏民族,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一套精神系统。按照文化的基本定义,它是心理层、器物层、制度层的总和,也就是中华文化,这是一般意义上。从不同的学者的角度,他可能有所侧重,强调了中华文化的一些特质。比如梁漱溟,他谈中华文化要义,他就谈到“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与向前看和向后看的西方和印度文化有别。中国文化以孔子为代表,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以伦理为本位,它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要来得“高妙”,认定“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认为只有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这是梁漱溟的中华文化的定义。
章太炎也是在建构现代中华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学者,他的中华文化更多的潜在一些历史,包括他说的历史三项,一项是语言文字,二是典章制度,三是人物事迹。当然不同时期的不同学者都有各自强调的一个东西,走到今天代表这个时代的基本的文化思想的,应该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那么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到,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不患寡而患不均”等。习近平就认为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那么汉服跟这个的关系在哪?实际上中华这个词,华夏这个词,中国的身份认同的原始起点就跟服装有关系,就跟汉服有关系。有一句话,“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
中华,华夏之华,就是服装之美,就是通过服装形制来宣告我们的美学理念、哲学理念。所以中华这个词,中华文化它的原始起点就是从古人的文化自觉,从服装自觉开始,因此汉服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它是一脉相承的。汉服的符号作为中华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民族的符号,从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形成了,只是到现在我们经过了几百年的文化断裂,服装体系的断裂,特别是遭受了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洗礼,我们完全忽略了历史渊源,文化联系。今天,在中国持续的高速稳定增长以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不断的恢复、反弹,我们更加有必要回到历史,回到过去,回到我们的本来,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地进行新的文化创造,而不能够抛掉我们的历史,抛掉我们的文化。

实际上我有个痛切的感受,就是在中国的很多高校,包括我们说的可能有2000多年文化渊源的高校,仍然存在着一种思潮,就是以历史为包袱,认为应该斩断和历史的联系,建设面向未来的大学这种理念。它不是一个口头上的一个表态站位,而是实实在在的指引很多学者,指引很多学人,指引很多文化人的真切的文化理念。在实际的文化建设中,趋西崇洋,这种思路仍然是在很多人心里面。所以在我身穿汉服,讲中华文化这个行为本身还有一种符号意义,就是我一定要守正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先守正再创新,绝不以历史为负担,绝不以文化为耻辱,而是旗帜鲜明亮剑。我以我的祖先为骄傲为光荣,以中华民族的5000年的灿烂的历史为骄傲,以我们这所学校的2000多年历史渊源为骄傲,信心百倍,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打造新时代文化。所以这是我的一个文化情怀。至于理解与否,可能各有各的态度,未来以汉服为符号,以汉服为基本载体,传播中华文化,一定是我们在座诸位的责任、光荣和机会。从小的方面来说,为什么喜欢汉服?为什么要用汉服,用汉服做符号来传播?它实际上这跟汉服本身极重的符号性有密切关系。实际上我们现在穿现代的服饰,更多的我们是从功能性,从便利性,从美学属性来进行选择。但汉服它为什么是那样一种基本形式?为什么它要这样做?它的因果关系都是文化的因果,都是文化的符号价值、符号意义。

简单说,大家看到我现在这身着装,它的形制颜色,因为我身上没有多少章纹,像天子,像官员,身上就有很多象征其身份地位、象征社会秩序的十二章纹等等这些东西,象征性都非常强。包括还有一些大文人在汉服发展史上做的贡献,最典型的如王阳明。王阳明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哲学的最高峰,他融通儒道释三家,特别是心学,而他的心学的成就不仅仅是他本身的文化理念,而更在于实践的检验,就是检验真理,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王阳明在涉及政治、军事、治理各个方面都是功绩甚为显著,特别是作为军事家,百战不殆,靠的是心学,靠的是哲学,这就是我经常说的建设学派重大的渊源就来自这条线,一定理论要和实践紧密结合,天人合一,心物合一,知行合一。而王阳明他在汉服史上也贡献了一顶阳明巾,王阳明的头巾,高耸的头巾,现在我们在市面上王阳明的书都能看到。再比如苏东坡,做的是东坡巾,还有其他一些汉服的配件,它都是影响非常深远的。因为大家看到东坡巾的形制它是两层,前面这个头巾有点软,后面稍微硬一点就看得非常清楚。

▲王阳明雕塑

▲赵孟頫所摹苏东坡像
汉服的形式它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上衣下裳,我们现在是上衣下裤,中国古代它是没有裤的概念的,或者没有我们今天所谓的裤的概念。《周易·系辞下》中说到“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就从皇帝尧舜时代开始,我们的中华民族的衣服的基本形式就已经定了上衣下裳。“盖取诸乾坤”大家都知道乾坤实际上就是象征天地阴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汉服里面本来他一开始就按照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这种理念,一开始就奠定了它的符号性,就非常重要。
后来周朝的时候,上衣下裳又进一步发展成深衣制,《礼记·深衣》是中国比较早的对深衣及其文化意蕴的阐释的篇章,而这个深衣制它实际上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础上,把上下合缝,裁合起来。“被体深邃”就把身体给遮遮掩起来,就像我现在穿的,实际上它是古代的深衣制衍生出来的,一般为学士,为士大夫阶层所喜欢穿的长服。最开始古代人是不穿裤子,坐着就要走光,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说中国古代的上流社会的人都是长衣、深衣显示地位的身份,也显示天人合一的文化理念。那么这是一种大家看得到的一种显著的形式,一种符号的意义。那么深衣,这里面它还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这个象征意义,《礼记·深衣》记载“古者深衣,盖有制度,以应规、矩、绳、权、衡”,“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圜以应规;曲袷如矩以应方;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故规者,行举手以为容;负绳抱方者,以直其政,方其义也。”也就是说,深衣的圆形的袖口,用以象征圆规;方形的交领如矩,用以象征品行方正;背缝像墨线一样从后背直到脚后跟,用以象征品行正直;裳的下缉如秤杆杆锤,用以象征公平。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古代,一个我们的天地观,天圆地方,所以古代的我们的衣袖举联袂成荫,口它一定是圆口,象征天圆。那么交领,它是交叉以后是一个方形的感觉,天圆地方,而这个方还象征着为人的方正。右衽还象征着中国古代在服饰上的以右为尊,以及夷夏之别,像我们说的蛮夷之地基本上是左衽,披头发,华夏民族是要束发。它都是有符号意义。还有在生死观念里面,阴阳观念里面跟服制的对应关系也是很明确的,所以我们现在会在很多墓葬中间发现一些死者,他穿的衣服也是左衽。为什么死者穿左衽,就是死者为阴,阴则左。
那么至于我们说的帝王将相,社会地位越高,体制化程度越深,它的负载的意义就越多。天子之服,那一套服饰体系可以说是处处有讲究,环环有意义,没有哪一个环节是不存在意义的,不存在象征性。那么最典型的就是我们说的冠冕堂皇。这个冕大家可能看到古代的帝王历代帝王像,基本上都是带一个板,前面有很多珠子垂下来。它后来基本上就被定为前圆后方,也象征天圆地方,而这种最高的冕服也分很多层级,那么最重大的冕服,往往是帝王祭天、封禅,这些重大举行仪式的的场景下所穿的非常隆重的服饰。我们说的板往往是往前倾,是因为贵为帝王,在天面前仍然是子,天之子也,仍然要有谦卑的心态。所以不能正视天,我们要低眉垂首,用平板,用旒把自己的视线遮挡,所以是有非常多的文化的讲究在里面。

汉服在世界服饰体系中,它的象征性可能有两个维度,一是经纬丝绸。实际上服装里面它的纺织技术就是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经天纬地,经邦纬国,实际上都是从服装体系里面来的,因此经纬这个词,它仍然就是从服装里面延伸到治国理政,一直到现在我们还经常在直接用或间接用这个意义。包括丝绸,中国古代的服饰,特别是我们汉服体系,在世界的服装体系里面最有标志性最有影响力的,实际上跟它的材质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正是因为西方世界,国外他们对丝绸的喜爱,才诞生了以丝绸为主要货物的商路,诞生了文明交流的通道,丝绸之路一直到今天的一带一路,都是跟服装这条线过来的。在一带一路这个概念之下,大家关注的焦点根本不是丝绸,而是丝绸所承载的中国文化,承载的是人类的贸易往来、文化交流,象征的是和平交流发展。
那么另外还有非常重要的另外一个象征就是锦绣华彩。而锦绣这个词实际上大家细想一下,它都是来自汉服体系,来自我们的服装。比如蜀锦蜀绣的纺织工艺,它就是古代的汉服体系里面非常重要的,甚至是奢侈品级的汉服文化。关于汉服的图书,大家知道比较经典的甚至到今天仍然是影响最大的一个图书,就是沈从文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沈从文本来是大文豪,但实际上他作为学者造诣最深的领域就是汉服研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在这本书里面,实际上他用了非常多的篇幅来介绍蜀锦蜀绣的产生、发展、演变的历程,包括后期的珠锦珠绣。蜀绣蜀锦长期作为四川地区,包括蜀汉政权的战略物资,是就天下所需,而出自于蜀汉。诸葛亮自己就说,实际上蜀汉政权,它的实力在三国里面是最弱的,人口最少,实力最弱,连年征伐,可以说是物资非常匮乏,要打仗总得有生产资料。那么蜀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就看外贸,跟魏国跟吴国做生意,主要就是依靠大宗货物,也就是蜀锦。所以诸葛亮自己说“决敌之资,唯仰锦耳”,我们的资本,我们的基础和体系,唯一的就靠锦,就靠的是蜀锦。所以蜀锦、蜀绣、锦绣……作为流通全球的高端奢侈品,在丝绸之路上有很多的考古发现。

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强调文化自信、文化自强,而我们最应该讲文化故事的这些产业,包括服装、生活、美学、哲学所触达的一些产业领域。很多人还没有文化觉醒,还在继续沿着文化自卑、屈膝崇洋的路线来进行产品设计,从我的角度,我当然希望他们有更好的选择。那么回过头来根源希望又在哪?应该是在大学,90后、00后是身在物阜民丰的盛世,我们身上先天的没有自卑,先天的对中国文化、中国元素带着平等之心,我们这批人90后、00后是最有可能信心满满,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所以说大学非常重要,所以我今天愿意给大家做一些分享,实际上有非常深切的期待。希望大家从文化的源头开始正本清源,树立文化信心,增长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意识,提升文化能力,投入文化建设,而不是坐而论道。我们有大量的文化需求,大量的文化建设的需求等着我们。
刚才讲了我们现在还面临诸多问题,汉服不管是个名词,还是汉服的实体,它代表什么,象征什么,它的符号意义的建构,并没有完全实现。实际上还有很多人在观望,在迟疑。就像我当时回答中国日报的采访说的,汉服有没有民族主义的倾向一样。我说绝对的完全没有这个因素也是不客观、不合理的,但是我们的民族主义它是温和的爱国主义的形式,而不是极端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是在今天的时代引擎下,在全球化运行之下,在世界文明的框架之下,它代表着中华文化,代表着人类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有这个象征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它是有爱国主义倾向的,民族主义是这么个意思。我们说传播中华文化,你穿着汉服,别人问你,你要干什么?你的用意是什么?你传播的是什么?我们自己一定要清晰的一一梳理,否则的话我们自己真的会被别人侮辱、误解都有可能。我们今天最需要的在这个时代,在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面向世界,面向其他国家的民族,传播中华文化,传播汉服文化。
我觉得汉服文化它也体现一个到当今时代弥足珍贵的和合价值观,体现了和合文化。我们说“行止有礼”,汉服穿起来比较麻烦,我们说汉服褒衣大袖,袖子圆而大,包括下摆也是看起来比较累赘的,因此行动起来,它一定是彬彬有礼的,一定不是雷厉风行。在古代穿衣服我们还要再配玉环,为什么要配这些玉?一方面玉本身象征君子之德,在暗示我们,引导我们要做君子,君子要有理,要和平,要和合之道,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行,走路还不能走快,他就很优雅,很平和。整个汉服导向人的行为风范就是以和平的方式在践行这种理念,而我们今天这个时代依然呼唤和平与发展。汉服文化传达了今天这个时代最需要的和平理念、和合文化。全世界都能看得到,汉服不仅是看上去很美,最重要的是它传达的是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彬彬有礼,这样一些重要的价值取向。而这种和平的价值取向,这种和合文化是当今全世界都弥足珍贵的。当然除此以外,汉服文化体系里面还有太多的价值观值得挖掘,去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供稿: 互鉴书院 资料:唐梦岚图片:陈天昊 终审:杜洋)
原文链接:
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202732?d=1348cb7&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