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巨子”范长江对当今时代的传媒与社会到底有何价值?11月8日,第25个中国记者节当日,在四川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举行的“范长江与大后方”研讨会上,来自成都、重庆、北京等地的业界、学界代表齐聚一堂,深切缅怀范长江,对有关范长江的时代命题如怎样传承范长江精神、如何培养“范长江”式新闻人才等进行了深入探讨。
研讨会由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广联合会新时代文明传播委员会、重庆市报业协会、互鉴书院等主办。多次担任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评委工作的川大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主持研讨会。他说,在建设国家战略腹地的背景下, 纪念范长江具有特别的意义。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范长江,无疑是能够给我们以力量的先贤、楷模。我们纪念范长江,就要学习他爱国爱民、求真求实、不畏艰险的精神。今天纪念范长江,还应该重新认识范长江,深刻理解其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范长江长期从事新闻实践、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工作,是新闻传播领域的杰出典范。而他不仅是“新闻巨子”,他的人生经历与作品涉及新闻、文学、哲学、历史、民族、宗教,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等诸多领域,他是典型的通才、干才、国士。他是美丽中国、乡村建设的先行者。他是中华文化的传播者。他是文明进步的推动者。他是一座丰碑,也是一座富矿,值得高度重视、倍加珍惜。
邱沛湟中国传播学会原副会长、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原院长 、《范长江传》作者之一邱沛篁动情地说,我们要学习范长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新闻事业、把毕生精力奉献给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和崇高情怀。我们要学习范长江不畏艰险、不怕困难、深入基层、深入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锲而不舍、顽强战斗的拼搏精神。我们要学习范长江高度重视的新闻教育,热心培育新闻人才,始终坚持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大爱情怀和教育理念。我们一定要继承与发扬范长江新闻教育思想,不断深化新闻教育改革,坚持理论与实践进步结合,进一步完善“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模式,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范长江式的新闻人才不断做出新贡献。

向泽映
在中国报业协会副理事长 、重庆报业协会理事长 、长江奖获得者向泽映眼里,范长江不仅是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和战略观察家。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以《大公报》记者身份,从重庆出发开始了著名的西北角之行、塞上之行。他通过实地考察和报道,向全国读者展示真实的中国西部,提高民众对建设抗日大后方的认识,让民众深切地感受西部大后方是中国的未来。他的作品不仅让当时的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部地区,包括边疆边区根据地,也为后来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当下中国战略腹地建设及战略备份城市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启示。范长江去大西北之前,本来计划是做环川考察。范长江写了很多当时四川(包括成渝地区)的事。重庆也是他求学、入党、结婚的地方。结合到时代的新要求,特别是文旅发展、乡村振兴,弘扬范长江精神还大有文章可做。

邓志明
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执行副主席邓志明说,2000年,国务院将当年范长江先生创建“青记”的日子——11月8日定为中国记者节。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全国新闻战线所有的新闻工作者,都在以不同方式,致敬前辈。范长江先生身上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他为追寻真相而战斗的伟力,他为新闻事业而奔走的勇毅,他为中华民族而呼号的执著,他为坚定信仰而追求的初心,都是新时代新闻工作者接续奋斗的不竭动力。四川的新时代新闻工作者,应以范长江先生为荣耀,当以范长江先生为榜样,保持人民情怀,记录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四川声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加快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实践新高地贡献新闻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曾东平
川观新闻客户端主编曾东平35年前在川大新闻系求学。新闻第一课就是学的范长江先生对新闻的定义“新闻就是报道大众未知、欲知、应知的重要事实”。他说,时代变了,新闻的生产、呈现、传播手段在快速迭代,但是新闻人的操守和新闻的原则不会改变,需要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范长江先生最难得的,是知行合一,是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合一”,是听从时代的召唤,去到新闻现场,进行采访写作,这些精神在今天也依然应该成为每个新闻人的职业守则。当下新闻媒体和自媒体的“泛新闻”产出,每天数以亿计,最容易忽略、最难切实做到的,就是回到新闻现场。今天举办的这个研讨会,除了有传承优秀新闻传统的历史价值,更有针对当下实际、倡导回归新闻本真的现实意义。

崔燃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副总编辑崔燃认为,时代不断发展,新闻媒体使用的技术和新闻生产的模式会改变,而新闻的精神不应改变。比如现在可以用XR技术来做新闻内容,新闻的生产模式都是有根本性变化的,当下也可以通过三维技术,把现场照片直接转化成三维场景,在演播室里直接形成一个完整的新闻场景。但无论技术怎么变化,我们每一位新闻工作者更应学习范长江先生对待新闻的精神与态度,我们在这个时代对脑力、眼力、笔力要求更高了,所以我们培养的记者绝对不仅是在C刊上发稿子的人,他一定是先能在媒体里工作,再在C刊上发表稿子的人。

范小朵
范长江的侄子范小朵介绍了先祖范仲淹对范家的精神影响。这是范氏的家风底色 。而范长江与大后方,“民生”是底色。范长江的大后方之行,是乘坐民生公司轮船开始的,其“民生”的称谓,具有代表性和历史意义。前有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后有范长江乘坐“民生” 轮船为民奔走的壮举。重温范长江及民生轮船的故事,可让我们不忘初心,搞好民生建设。

毕玉
四川大学校史办主任、新闻学博士毕玉介绍,在范长江的成长道路上,有3位川大人对他产生了重要影响。第一位是毕业于四川大学前身四川通省师范学堂的伍心言,伍心言曾与厚黑学作者、四川大学校友李宗吾先后担任四川国立第二中学校长。在伍心言指导下,范长江阅读了大量进步书报,参加了一系列爱国运动。1927年,“三三一”惨案发生后,范长江成为四川军阀通缉对象,他向时任四川军阀刘湘秘书长的伍心言求援暂避风波。第二位是四川大学老校长吴玉章。1927 年,范长江考入吴玉章创办的中法大学重庆分校。在校期间他受到吴玉章、杨闇公等人的深刻影响。第三位是四川大学老校长张颐。1932年秋天,范长江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希望通过读书寻找出路。川大校友张颐当时正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主任,对他影响很大。

伍丕庆
伍丕庆是范长江外侄,伍心言之孙,汕头大学长江新闻学院范长江新闻实践活动江油研学顾问。他做了《范长江关注抗战大后方与姑父伍心言思想言行的关联》的发言,对范长江的大后方之行的相关背景做出了一些补充。例如,范长江1935年7月前后关注抗战大后方考察,在成都搭乘去松潘前线的军车,有研究者说是他的姑父伍心言的人缘关系帮助联系上的。少年范长江深受家族爱国民族主义精神影响,早在1919年5月中旬,伍心言任省二中校长期间,带领师生在江油中坝镇声援北京五四运动,敢冒撤职坐牢风险,其爱国行动及其正义感,也间接影响着夫人范云芝家的少年范长江。

段瑞明
范长江纪念馆首任馆长、内江师院范长江研究所名誉所长,范长江研究专家段瑞明回顾了在范长江纪念馆十三年多的工作经历。特别是利用网络的优势,广泛征集关于范长江先生相关的资料(族谱,尊经书院碑)等往事。他还曾多次组织前往范长江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上海、桂林、武汉、西安、延安等实地了解情况,并走访一批与范长江共同工作过的老新闻工作者、范长江亲属等进行访谈。如今的范长江纪念馆已成为占地百余亩的国家4A景区和具有三个主题展馆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在自己虽然因调岗离开了纪念馆,但也割舍不了这份情结,并整理了一本书《记者楷模范长江》,算是对范长江先生的致敬。

高力
西南交通大学传播学学科带头人、影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高力十分看重“现场”。他说,范长江新闻报道最大的价值就是现场感。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从卢沟桥到长江》都是身临历史现场的产物,而这个历史的现场充满血与火、苦与难,跋山涉水的艰辛、缺衣少食的困境。日本纪录片大师有句名言:纪录片的价值就在于纪录者在现场工作的时间,它决定了纪录片的含金量。这话同样适应范长江的新闻报道书写。这对当下仅靠道听途说、网上事件,根本就不去现场采访,或是走马观花地在走一遍就炮制新闻报道的记者而言具有深刻的借鉴启迪意义。

刘广宇
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四川民族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广宇说:我们今天纪念范长江,一是要把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放在当时整个大后方文化纪行的相关网络中来加以认识和定位;二是要从其伟大贡献的背面去找寻一些观念与时代的局限性,因为这些局限性有可能正是我们需要克服,但却仍难以克服的问题。范长江身上也有一些超越时代的东西,值得研究。

李持坤
作为曾在人民日报供职的资深媒体人,四川大学文旅康养校友会常务副会长李持坤向新闻记者的楷模,原人民日报社社长范长江先生表达了敬意。他说,作为四川大学文旅康养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将力促范长江精神在新时代与传统中华文化创新融合发展,到现实生活中去发掘中化文化之美,到文旅场景里去践行范长江思想。

车南林
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车南林希望新时代的新闻学子能多学习,特别是学习范长江的“脚力”,在沉浸于虚拟网络的同时,在借助UGC、MGC、AIGC等制作融合新闻的同时,能够更多地走进基层,深入田间地头、调查研究、体验生活,深入新闻事件现场、面对面采访、挖掘真相,因为新闻是“跑”出来的。
四川传媒学院电影学院院长助理时钰鹏认为,范长江的精神不仅是新闻界的宝贵财富,也是影视艺术创作的指南。影视传媒人应结合时代特点,积极探索创作范长江题材的红色微短剧,围绕范长江纪念馆打造红色剧本杀项目。让范长江精神在影视艺术中得到传承和发展,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传播长江精神。

余静溪

每日经济新闻余静溪说,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依然需要像范长江等前辈一样,保有崇高的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不忘初心,笃定前行。媒体从来不是一个轻松的行业,今天的“躺平”意味着明天的“掉队”。红海中,如何更好地生存,是我们要思考并面对的问题。复杂且多变的环境下,唯变不破。我们应更加坚定信念,接续奋进,与时代共成长。
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人力资源管理部人才建设科科长江洋对人才队伍建设感触很深。他说,范长江生动诠释了新闻传媒人才的内涵。作为成都市广播电视台的一员,我们肩负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服务民众的重要职责。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素养和新闻理想的年轻记者。
四川省研学旅游产业促进会副秘书长、锐杰研学教育总经理李本楷和西部研学博览会总策划李琅一致认为,范长江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可以做“文化+研学”的很好结合,可以以范长江走过的路线为载体,让更多中小学生通过“重走长江路”的研学方式,走进川渝、西北、塞北等历史文博景点,与文化学者同行,学习到课本以外的知识,形成全国的研学文旅现象级活动。

参观校史馆
参加研讨会的来宾还参观了四川大学校史馆,特别是与吴玉章和张颐密切相关的环节,从这些与范长江渊源颇深的川大人留存的毕业证、学位服等遗物中触摸到历史传承的脉络。在江姐纪念馆,来宾深刻感受到当年媒体促进革命事业发展的巨大作用以及江姐与范长江共同的爱国爱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中广联合会新时代文明传播委员会外联部常务副主任高浩伦、四川工作组谢琦等都感慨道,范长江能够作出那么大的贡献,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分不开的。
活动当日,人民日报四川分社原社长、高级记者刘裕国,应邀在自贡市荣县,开展了新闻采访和新闻讲座,亲身感受到了范长江的老师吴玉章家乡的时代变迁,打算用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样式书写荣县,尽早向重走范长江走过的地方献上一份答卷。刘裕国也是长期深入基层、深入现场的记者。他深受范长江思想的影响。“重走长江之路”,刘裕国是见证者,又是热心参与者。2008年12月22日,在四川绵阳长虹培训中心,刘裕国见证了历时18个月的“重走中国西北角”采访行动的结束仪式,并进行了报道。2016年11月8日下午,由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大学主办,四川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四川大学“美丽中国”研究所、中共平武县委、平武县人民政府承办的“滚滚长江,致敬长征!——‘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仪式在四川大学顺利召开,当时作为人民日报四川分社副社长的刘裕国在启动仪式上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

“行走在路上”是范长江新闻工作的主要状态,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范长江功力的集中体现。重走范长江之路是纪念范长江、学习范长江的最好方式之一。在不同时期,以不同方式,重走范长江之路会常走常新。与会嘉宾倡议全国新闻业界、学界适时开展“跟着范长江,重走大后方”新闻教育实践活动,追随巨子步伐,深入美丽中国,挖掘区域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展示沧桑巨变,彰显四个自信,见证民族复兴,推动文明创新。
文:互鉴书院
录音:刘烔琳
校对:杜洋 陈羲
排版:姜振翼摄影:梁雅祺 孔德潇
罗铭宇 杨继洲
审核:周晓言 董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