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鉴书院 2022-12-06 19:20 发表于四川 2022年12月3日,国家社科重大课题负责人、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互鉴书院山长蔡尚伟在天府生活美学研讨会上发表了题为《生活美学与乡村振兴》的主旨演讲。蔡尚伟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出发,指出强调共同富裕、人与自然和谐、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的中国现代化道路,给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包括的文化振兴、生活富裕等内涵与要求,又必然包含乡村文艺复兴、美学复兴、精神富裕等具体内容。在人类和中国社会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乡村文化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乡村生活美学也得到了长期的孕育。在“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当下,根植于日常的生活美学必然会蓬勃发展,提升城乡人民的生命质量、生活品位,促进文化繁荣、产业发展。通过城乡融合、以城带乡,激活乡村价值,共建共享美化生活,“政、产、学、研、媒”五位一体协同建设“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乡村,乡村振兴、美丽乡村的目标一定能够全面实现。
互鉴书院弟子对讲座中的部分录音进行了整理(因故不全),以飨读者。
生活美学是什么 如果从严格的学术角度讲,生活美学就非常复杂。简而言之,回归到现在,人们生活和艺术发展主要的趋势就是“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在当代的社会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下面,生活美学是一种显学,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它的本质就是以审美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从日常的生活创造美丽世界。
我们古代关于生活,关于美丽,联系起来有一句非常有意思的对联:“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酒花”,把中国的生活美学做了非常有诗意的描述。通俗来说,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衣、食、住、行、用、节、庆、购、娱、养等方面,都充满了我们中国的生活美学。
中华华夏名称的来历就跟服饰之美有非常重要的关系,“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所以说服饰是我们中华文化生活美学非常重要的篇章。而滋味之美从美的角度来说可能是一马当先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面明确:美字就是从羊从大,所谓羊大为美,羊大了,滋味肥美,这是中国人对感性之美最直观的感受。此外,建筑之美,建筑的形态、空间、设计、环境,包括苏东坡说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苏东坡对居住环境有相当高雅的品味。
说到“行”,我们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行的工具、行的方式、行的节点、行的目的地等各个方面应该说都包含着这种原始的、美好的本真,而历代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他们在行路之中很多美好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用”,在日常生活中,器物之用非常普遍。我们居家的一些家具,包括我们现在用的牙刷、充电器等,它都有美学,都有设计的因素。特别是在当代社会更是细致到一个指甲刀的设计也会非常讲究。从“节”的角度来说,24节气,或者像春节这些大的节庆,然后包括我们其他的端午节、中秋节等节庆,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代表着中华文化的特质和精神,这也是一种“美”的表现。除了跟“节”有关的“庆”,还有很多和“节”无关的“庆”。比如新生命的出生就是一种“庆”,这种“庆”可能会通过满月酒等形式表现出来。此外还有学生的升学之庆,各种各样需要庆贺的中国的内容,如今都越来越拥有一些美学的特性。
“购”,包括“购物”,如今人们的购物消费不会仅限于基本生活用品的购买,购买产品的品牌、用料均可看出人们的审美要求不断提升。说到娱乐,娱乐是人的权利,是天赋人权。特别是条件更加具备以后,各种娱乐方式也饱含了人们对美的那种追求。包括我们说的“养”,养生、养心、养颜等各种“养”,实际上它都需要颜值,都需要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之中,在好的文化氛围之中,让每个人从形体之美、心灵之美等方方面面达到一个养生、养心等各方面综合具有“康养之美”的状态。
至于个人的生活,比如人与人之间交流性的活动,我们经常会与周围人进行聚会、社交方面的活动,不论是交流的场景,还是交流的仪式,都具有美学的价值。如果我们越做越深,我们很多产品的设计可能都会带有一些文化底蕴,带有美学设计的因素,那么就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丽。
何为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这个词,近期是热词,乡村振兴与整个中国三农的发展密切相关。实际上最开始的人类生活一定是在乡村而不是城市。所以乡村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摇篮,也是中华文化的根脉。中国人往上推三代,绝大部分人都是生于乡村、长于乡村,后来可能才离开乡村,到城市中去谋求更好的发挥空间。但追根溯源,我们的根一定是在乡村。
过去,我们的中国,在某种意义上讲整个国家都是从乡土的角度来构建的。费孝通先生很早就说过从乡土的角度看中国可能是最真实的中国。整个人类的价值观、人类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发展方式,用乡土的方式去理解,可能才是更准确的。
在城市化的浪潮兴起之后,乡村的发展该走向何方,也成为了我们共同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脱贫攻坚——全面乡村振兴等各项政策逐步出台,乡村的发展令人瞩目。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2008年,浙江省安吉县正式提出“中国美丽乡村”计划,出台《建设“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提出10年左右时间,把安吉县打造成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
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不但改善了农村的生态与景观,还打造出一批知名的农产品品牌,带动农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农民收入增加,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出一条创新的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受安吉县“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影响,浙江省制定了《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广东省增城、花都、从化等市县从2011年开始也启动美丽乡村建设,2012年海南省也明确提出将以推进“美丽乡村”工程为抓手,加快推进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美丽乡村”建设已成为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代名词,全国各地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的新热潮。
如今,乡村振兴成为了我们新一轮的关注焦点。二十大报告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要深刻理解“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重要表述的内涵要求,不断满足城乡群众多样化的健康新需求。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文化振兴、生活富裕和生活美学 注:该部分录音因故不全,因此仅展示ppt框架,敬请谅解。
1、文化复兴必然要求乡土美学复兴
2、生活富裕必然要求精神生活富裕
3、精神富裕必然要求美化日常生活
共享共建美化生活群策群力建设乡村 只有形成有效的城乡循环、城乡融合发展的格局,乡村振兴才有充分的条件保障,仅仅靠本土的本乡人实现乡村的价值,资源是不充分的,这种发展路径是不清晰的。最后一定是城乡融合发展,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在这种格局下形成全民发展共享共建,群策群力做城乡。我经常讲“政、产、学、研、媒”五位一体去建设乡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理念,去建设五位一体的美丽乡村,实现乡村的全面更新。
完成自己发展的任务,同时更多地可以联动边远地区的乡村,使整个乡村一盘棋带动起来,所以说它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乡村的发展,它是需要共享共建、群策群力,是所望于诸位焉。
编辑:陈天昊、杜嘉译
配图:陈天昊、杜嘉译
排版:郑怡、陈果
一审:杜洋 、董渤
二审:丁锦箫、张昕
互鉴书院是全球首个以“心心相通 文明互鉴”为主题,贯通理论与实践,联通高校与社会,融通文化与产业的新型书院。书院以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美丽中国”研究所、中国美丽乡村研究中心(四川大学)、国际智能文创协会等为依托,包含学术原创、社会公益、咨询顾问、教育培训、传播推广、创业孵化等服务板块,在版权运营、数字文化、美丽中国、乡村振兴等领域有明显优势。作为有“书”(文化内容)有“院”(文化空间)的共享发展平台,书院与“政产学研媒”各方建立了广泛的联系,致力于推动国家与地方的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推动“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推动文明互鉴与人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