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呼唤着清新刚健的社会风气,踔厉奋发的精神风貌。年轻一代,尤其需要积极向上,勇于担当。2019年,借给儿子生日寄语之机,蔡尚伟针对部分当代青年存在的“巨婴”“草莓”“啃老”等现象,创作了《新三字经》以为谆谆劝诫。作品发布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不少媒体也进行了采访报道。互鉴书院弟子整理了其中部分采访录音(因故不全),以便重温当时之用心而启发今日之深思。
▷ 采访者:蔡老师您好,您创作的《新三字经》的一个主题是分析世界观,如何看待这个世界,是教孩子、教下一代去认识世界,去描摹这样的事项。然后第二个主题就是教孩子面对这样的世界该怎么去应对?应该去树立一个什么样的人?第三就是怎么样去做这个人?这是我的一个理解,我认为最主要的是这三个部分,您肯定有高屋建瓴的见解。您在文化产业领域是专家,今天难得有机会跟您面谈,在《新三字经》的创作方面,您有什么可以跟我们分享的吗?
▶ 蔡老师:《新三字经》是我送给儿子的一个生日礼物,本是想写给他一个人的,之后在我征求意见的时候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家觉得好像很多人都有这个需求。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会有很多困惑,需要一些思想资源作支撑,而过去的很多幼儿教育的读物,包括《三字经》、宋代的一些文化作品等,对今天的家庭教育来说还是有启发、借鉴价值的,但毕竟年代已经久远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认识、包括价值观和各种社会环境的适应等,与现在相比差异已经很大了。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国经过了近现代的演变,社会的制度、科学技术、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很多方面,都与中国传统社会的状态有所差异。如果还是简单地延用宋代或者明清时期的一些知识和观念来教育小孩的话,大家会感觉有点意犹未尽,或者在一些地方有抵触,甚至古代蒙学里面是存在糟粕的,有一些内容是相互矛盾的,很多都有杂糅拼凑的嫌疑。所以说大家也感觉到了子女教育很重要,中国社会不管怎么说,它是以家庭为中心的,家庭以小孩为中心,传统应该说没变,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可能也不会变,所以说希望子女能够健康地成长,不一定非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至少在整个中国人文环境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最可靠的、最真实的人际关系,最动情的人际关系还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所以说整个中国社会最温暖的、最有人情味的、最真实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的体现都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上。
原来我经常会讲自己关于教育的观点,包括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他们可能经常发表各种各样的教育观点、教育言论,当然我不算教育专家。但事实上他们对子女的态度、对子女的希望,跟他们公开发表的言论可能是不太一样的,而我经常告诉大家对子女的才是真实的。他在报刊上、杂志上、电视上发表的一些言论,很多可能是表演。所以我非常珍惜父母和子女这种关系,也非常珍惜在中国文化、人文环境最坚实的根据地上对人的价值和社会人文关系的构建。所以我安心给儿子写《新三字经》的时候,可能不经意也带入了我这么多年关于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关系、教育理念,甚至包括我在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种种感受和思考,然后也正巧找到了《三字经》的这种形式和载体。
有人问过我,是不是写了很长时间,实际上也没有那么复杂。就是在潜意识里已经有了很多知识和观念在不同方向的积累,甚至可能从我小时候,我当儿子的时候,我所感受到的很多东西可能都曲折地转化到《新三字经》里面去了,但我真正下决心用《三字经》这种形式也是偶然的。因为家里面大家都在说儿子14岁了,这种形式的成长教育也是很重要的,平时他的妈妈付出更多、更具体的、更琐碎的关怀,而我这个在家里面起到的教育作用是很有限的,我觉得这个现象本身也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但事实上我作为当代的父亲,是在用另外一种家庭教育方式,就是一种陪伴、守望的方式,在与不在其实我都在。
我们用的教育方式是更加理性的,常挂在嘴边的就是对他负责的方式,但这种方式有时候会跟他当下的诉求有冲突。比如我老是觉得为他的长远好,但立足长远,就自然会在短期有冲突、有矛盾。比如说打游戏,当时打得心理上很爽,我觉得精神鸦片可以搞一搞,但不能老搞。我跟我的学生也经常举这个例子,我的学生也喜欢玩游戏,也想尽千方百计打游戏,过去好像是低年级的本科生在打,后来高年级本科生也打,后来发现这些人慢慢成长为硕士生还在打,成长为博士也打,整个一代都是游戏的一代,大家都是沉迷在虚拟世界,沉迷在二次元。我在《新三字经》里面也讲偶乐之,诚有益。若沉迷,则危矣。因为这种危害我感受非常深,所以我对我儿子也是采取这种立场,希望他能够了解游戏,因为不了解,就是在脱节。但我不赞同主动地去引导他热爱游戏和沉迷游戏,这是我的立场。但说实话,这个事这么多年来我也没得逞。
我的思想,说实话大家都不喜欢我这种好像老夫子似的,就是谆谆教导。因为跟当下感受不对头。但是我总觉得像我们这种人没有办法了,就是从过去几千年的传统过来的,然后到现在也怀着对过去几千年传统的深深敬畏。对未来不说几百年、数千年,至少对我儿子的终身有一种责任和期待,总觉得他应该成长为一个自我实现的、健康幸福的人。我的学生我也希望如此,心态是一样的。但这个关系经常搞得差不多,老爸说的也不听,老师说的也不听。但我就说如果你独立去上进、去思考、去自立,我举双手加双脚赞同。但独立去玩、去逃避学习、逃避工作、逃避艰苦、逃避任务,我替他们担心,我总觉得放不下心。我经常说如果有谁能够给我打包票,我的儿子、我的学生就这样玩下去,他们以后是幸福的、是不后悔的,我就安心了,我什么都懒得管。但无数的事实又证明了,我经历过很多代、很多人都是这样,当时玩得高兴,后面他总会面临社会,总会面临竞争,这个是要害的。
我经常讲大的竞争,昨天我跟博士生上课,还在说请你们写一篇论文,怎么样把人类的竞争给搞掉,没有了竞争,也许大家都解放了。如果没有竞争,国与国之间就不用拼GDP了,那么没有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就没有省与省之间的竞争,没有大学之间的竞争去争创世界级的大学,非得要大家去发论文,我们就都轻松。所以一切都是竞争,但我的判断到现在我反思了上万次,都没发现抹掉竞争的方法。那么对我来说我就担心我儿子以后还是面临竞争,我担心我的学生还是要面临竞争,竞争失败以后,他可能很难幸福。我也觉得这个时代物质繁盛,天下太平,简单地吃一顿饭也许没有问题,但我们的幸福感不仅是通过吃饱肚子来实现的。昨天我跟博士生讲,圣人的很多高层次的幸福感是通过成就感来实现的。很多人虽然当面可能不愿意承认,说我们简简单单就好,平平淡淡就是真,顺其自然什么都好,但我觉得有的是嘴硬。我见过无数的真实的人告诉我他们的经历,告诉我这个好像就叫规律,它不以我的意志为转移,我没有办法。所以我就担心我儿子以后不一定很幸福,如果不能使自己自我实现,不能过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生活,未来的幸福感是不牢靠的,最多就是快感。我也知道很多人都在炫朋友圈,但你想现在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发,你作为博士生我的学生,你发这个能表明你比大家有高明之处吗?表明作为人类教育体系里面最高学位的高明之处吗?

▲2021年互鉴书院年会合影
▷ 采访者:其实这些也无可厚非,但是你不能只有这些。
▶ 蔡老师:对,但现在很多人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的东西了,只是靠运气,靠大家的照顾,所以我有很多感慨。
▷ 采访者:所以这次就是提到父母只能保底,一些事情也不能靠运气。
▶ 蔡老师:我很多话看起来是无心的,或随便一写,但每一句话背后都有无数的故事,无数真实的案例,触动过我的真实感受,因为我可以写给儿子的一定是真实的。也许在其他场合我可能会劝大家没关系,淡泊名利就好,那是为了给大家降低心理压力,那是一种中国社会大家惯用的一种虚伪的教育。因为我肯定不希望我的儿子不幸福,这是最真实的。我的逻辑是我要他幸福,他肯定在社会不能处于不利的地位。我不是不尊重社会,很多的岗位我都尊重,但实际上是很矛盾的。首先他的父母都是博导,所有好的条件都创造了,他的基因也不可能低于平均水平,我不是说一定高于平均水平,他不应该在竞争体系里面处于最下风。从理论上来说,包括对我的学生也讲,你现在川大读了博士,川大是全国3000多所高校里面的顶流之一,你却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平平凡凡的博士,这个也说不过去。你的先天条件已经决定了,你要和他匹配,我始终是讲匹配性理论。但家里面要求说对儿子来说,可能太高了。但一些案例在说,教授子女的成绩不一定跟他的父辈和祖辈相当,包括有些名教授的儿子连大学都考不上,这就会遭到周围同事和社会人群的质疑,而这种质疑反过来对这个小孩是有伤害的。他一辈子都背着“你爷爷是谁,你爸爸是谁,你怎么在干这个事呢?”这样的负担。实际上我跟他们接触过,我体谅他们内心的酸楚,这是真实的酸楚。他当然可以辩解,我不一定都要跟我爸一样,我不一定都要跟我爷爷一样,但是别人觉得这个反差很奇怪。
有的人是农民的孩子当了院士,有的是院士的孩子当了农民,社会上会认为前一个反差可能更对头,因为他终身必然会在这个环境里面。我观察到很多这样真实的场景,至少我期望儿子不要太奇怪了,至少在现有的条件下要去保底。我给他足够条件,但他自己也要尽到努力。尽量努力的话,原则上也不会太差,我只是从理论上说要担心、要操心,包括我的博士。但我们的学生的确出现很多跟川大不匹配的发展格局。
我说实话,因为我这个人从小就拼搏,习惯了努力,习惯了靠自己,我们从小就这样的,所以我就觉得青出于蓝胜于蓝是很正常的,青出于蓝而弱于蓝我可以理解,但不欣赏。但可能有的人觉得有点过分了,我家里面经常这么搞。但我的意思是,不管怎么说得努力。所以我在里面也说了很多,就是说尽到努力,然后你如果实在不能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也没有关系,人格很重要,你至少得“仁智勇”,你至少得勇敢地去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有这种努力的状态,这个状态是最重要的,如果连这个都没有,我觉得只有打到失败的环节里面去,有什么话可说呢?至少到现在为止,我真实的判断仍然是这样,如果一个人没有精神气度,你可以找一万个理由不做事,一万个理由不上进,我并不是说你一定要成为全国知名人物,但是方向应该明确,力虽不逮,心向往之,你不能把方向杀偏了。
我说人之初,最可期,人越往前赶越要往激发潜力的最高方向去努力,这是总的原则和方向,如果把这个弄反了,年轻的时候就归隐山林,老年的时候讲究老骥伏枥,这就反了。
你可以折腾,但不能瞎折腾,重要的是应当努力的时候必须努力。青年就是你该努力的时候,到后面你才想起去努力,人生也是个悲催颠倒的人生。我的主张是春天该开花的时候要开花,你不能春天该开花的时候去枯萎,我们很多人就处于这种状态,该你怒放的时候你要去枯萎,当大家都需要凋谢去储备能量的时候,你又去发一枝异花,但开花比不开要好一点。但我的意思是人生的青少年时代特别珍贵,我是带着对儿子的期许,激发最大的能量,有大爱,不畏葸,不要有畏难情绪,不要沉迷在一些无意义的琐事上面,不要去沉迷于电子游戏,有一些跟同学共通的渠道就可以了。但是如果第一兴趣甚至唯一的真实兴趣就是游戏,这个在很多年前就很普遍了,真的只有游戏是唯一能够让他们兴奋的东西,专业、学位都是被迫的,这就是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的东西,所以有点老夫子的意味,但是这种老夫子的心态是带着很深的爱和期待的。正是因为他们是我的子弟,是我的情感所系,所以我真实地期待他们,对其他人也是,包括现在大家经常在谈的中国的教育问题,不同的角度谈不同的教育问题,同一个现象有的认为是成绩,有的认为是问题,差异很大。但我觉得不管怎么说,判定教育有没有问题,应该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就是教育目标的实现。那么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呢?不外乎就是两点。第一,对个人的人生来说,就是自我实现的健康幸福的人生,教育要实现这个目标。第二,从社会来说,所有的教育要服务于这个社会,形成一个富裕的、民主的、文明的、和谐的、美丽的社会。我想如果这个价值观大家都不能形成共识,教育的目标可能就没意思了。有的人说教育不应该这样,教育应该培养人成为一个淡泊的人。我在想这个淡泊是大家追求的目标还是手段?还是迫不得已的一种退让?是不符合人性的。从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从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来看,人本质是社会的动物,人的幸福感、快感,包括审美快感都带有社会属性,不可能纯粹就是吃饱了就幸福。所以我的基本判断就是所有的教育它要服务于人,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自我实现,把他的潜力实现,通过他贡献给社会、对社会创造财富和价值,然后他被社会承认和尊重,那么被社会承认、尊重的成功阶层,或者叫精英阶层,从本质上来说也不可能吃不饱、穿不暖,生理需求也不可能实现不了。
我经常跟我学生讲,但我学生经常就觉得成功人士不幸福,我坚决反对这个观点。你说成功人士不幸福,你可以迅速把你手上掌握的资源丢下,做成一个不成功的人,幸福就唾手可得了?有的观点是乞丐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如果这种观点成立,幸福就太简单了,我们何苦要接受教育,乞丐是不需要教育的。但这个观点很犀利,很多人反对我的观点,觉得我很功利,但是科学必须讲真话,我永远是这样的主张,包括上课有的同学直接拍案而起,说幸福不是要追求什么,不是要实现什么,就是一个心态,乞丐就是全世界最幸福的,因为他无所求。既然这样我们是在追求幸福吗?金钱是万恶的,请把你们的钱给我,我愿意帮你们承受痛苦,当然没有一个人愿意把钱给我。
事实上大家都有理性,都觉得这不可能,就是乞丐不可能是全世界最幸福的。我知道这个观点很多人不赞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大多数人愿意把身上的衣服脱掉,把钱给我,你们下去当乞丐,如果能实现幸福,我们的幸福人生就已经实现了,我教育的目标就已经实现了,但是大家都不会去干,所以我觉得事实上每个人都是在寻找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都在挖掘自我的潜力,这才是教育的本质。就是通过激发的潜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得到自己应有的一份,然后在这个过程中,生理需求得到满足,这叫快感。我的社会属性被认可,通过成就感持续地获得稳定的幸福,说实话这也是我观察了很多幸福的现象得出的判断,除非出现全民当乞丐来追求幸福、实现幸福的局面,我才会放弃我的观点。我坚信真理就是要摸着良心说真话,这就是知识分子的良知,但你明明看到不是这个情况,却非得要说是这种情况,那就是没有良知,睁着眼睛不能说瞎话,所以这是人生的目标,这是自我实现的健康、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的幸福的人。
教育要服务于社会,一个好的社会一定是富裕的社会,我反对贫穷的社会。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有真实感受,但不愿意承认。一个贫穷的社会有什么好呢?而富裕的社会,就是要创造财富。所以我旗帜鲜明地主张,我们的国民、我们的社会公民就是能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人。否则,我们可以想象回到困难时期,物质匮乏的时代是不是人们的幸福感最强?各种各样的贫困现象,是不是一个好的社会?贫穷的社会是不是大多数人愿意接受的社会?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但不能光富裕,还要民主,民主使大多数人能够分摊社会权益,而不是集中在少数人。但民主社会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规则意识,如果一个没有规则的民主社会就是群氓社会。
但最近也出现了很多不遵守规则的社会现象,这些规则本身是出于对大家的关爱,大家却不愿意遵守。比如在学校有一些学生不愿意遵守学术规则,只是说管得严,被迫要去弄,本质上是有一颗不遵守规则的心。我经常讲,当你找不出这个规则的逻辑和法律问题时,就要养成对规则的敬畏,这是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基本的前提。规则是两个人协调妥协之后形成的一个东西,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但这最简单的东西我们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规则最简单的就是约定,有约不遵,比如说约了9:00,有的10:00都不来,然后没有任何规划,这就是对规则中基本的约定都不遵守。所以诚信是中国社会的底线,而现在这个底线在很多时候都守不住。这个问题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它对中国来说,可以替代信仰问题,成为中国文化的第一大问题。诚信为本,因为我是唯物主义者,很难说让我去相信信仰,就是信上帝或者信宗教的东西,因为在科学上毕竟是冲突的,但是遵守规则,信仰一个或者共同的规则是应该有的。以人为基础,人就是二人,两个人的关系你能够处理好,父与子、母与子、师与生、上级与下级等关系都是二人关系。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对方的立场上换位思考,这些都是规则建立和遵守的基本前提。但现在很多人根本只管自己,不管别的,有约定不遵守,有规则不遵守,还谈什么民主?我说的理想的民主社会,前提是国民的素质一定要达到诚信的那一天,到守规则的那一天,然后再按民主的规则去执行,这是我旗帜鲜明的观点。所以说民主是教育人们遵守规则,教育人们做诚信的人。“仁义礼智信”、“仁智勇”我觉得今天是不过时的,并且远远高于技能,更高于知识。

▲2022年蔡尚伟参加媒体春节节目
可以说,我对我儿子的教育,在总体上,具体的、微观的很多事上,可能都是他妈妈管得多一些,也更积极一些,但我肯定是一直在关注他的成长,在思考他的成长,在合适的时候该出手就出手,特别是重要的节点,比如小升初,我就一定要语重心长地、认认真真地跟他交流,怎么样去面临下一步的选择和行为方式。我也跟他谈心,也做了录音,因为我觉得录音在现代社会是一种比较好的记录方式。这种录音我认为有几种意义。因为谈一次,他有的时候可能根本理解不到,小孩理解力毕竟有限,但我录下音来,如果机缘合适,他听第二遍、第三遍或者更多遍的时候,就品出来了。就像我们国学教育经常是管你懂不懂,你先给我背下来再说,我现在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你当时不懂长大了自然就懂了。所以说当时他进学校的时候,我就跟他讲,你们这个学校的理念很好,做自然的人,做社会的人。实际上很多理念跟我今天讲的也比较相似,应该说很多东西,至少对他来说,我觉得会让他若有所悟,或者在某些环节有所改变,或者至少知道有这么一个标准,或至少知道那个方向。跟好玩的天性有所冲突时,他至少不会特别地去张扬天性,而是觉得自己有需要折中的一些地方。这次是他14岁的生日,像这些节点,我会送他礼物,原来就是买些别人的书,其实是在借别人的酒杯填自己的酒,就在上面提给他提的词。包括培养他好的习惯,养成自我管理的能力等等,每次都给他写一些东西,也包括他们家校互通的东西,要家长说的话这些,我就借这些机会,实际上也是把我对他的一些希望都写出来。诸如此类,可能也算是我的所长,然后我也希望通过日积月累、潜移默化能够让他有所熏陶。
但总的来说我相信这是一个过程,因为我知道男孩14岁基本就进入叛逆期,我小时候也这样,我小时候对我爸也很叛逆,他当时肯定不接受,甚至反感反对。我小时候的叛逆甚至更严重一些,我觉得我爸打我打得很厉害,反而导致逆反心理更重。所以我现在坚持一个原则,一般不打他,让他降低这种叛逆的心理,尽量抱着心平气和的态度让他感受我对他的爱,感受我给他的劝谕。但我还是要做好心理准备,我还专门写过诗的,意思是我知道你会远去,但我就在这里,你总有一天会回来。因为中国式的父子关系多半有这个逻辑,可能达到二十几岁,甚至可能当了父亲以后,回过头来看,他也许会明白很多我跟他说的话的意思,中间肯定有一个过程。为了缓和这些关系,就说母子沟通可能是更好的。
当然我们家有个特殊情况,他的妈妈也是博导,有自己坚定的教育理念。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亲统一意志,由母亲去做沟通,这样我觉得是比较好的,保留一个父母和孩子沟通的渠道是至关重要的,而一般来说伟大的母亲应该负起这个责任,但是不能骄纵,因为很多宠爱溺爱,实际上溺爱者本人不觉得自己是溺爱,这是最关键的东西,所以这也是个复杂的问题。整个家庭要形成一个良好的教育的配合,家庭教育做得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压力就会小得多。而中国现在教育的问题,我觉得归根结底就是家庭教育,不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更不是什么高等教育。我要为高等教育说点话,我们现在做高等教育的人痛苦得很,因为用人单位直接接手的都是我们送出的人。经常有人说,蔡老师你们教的什么人,这些学生又不讲规则,又不能吃苦,说不得,一说就要闪辞。我说我接到的人,高中交给我们就是这种人,你短短大学4年本科能够把他改变过来吗?改变不了。在我们的意义上,我觉得高等教育是选人的机制,不是育人的机制。我就算苦口婆心的,你讲的越多,别人越反感你。所以我觉得归根结底基础教育要打好,基础教育中又必须把家庭教育打好,因为家庭教育是给一个人的心理定型的最重要的因素。如果一个外公经常说,你不用努力,你看你爸挣了两套房子,只有一个儿子,不是你的是谁的呢?你这么努力干什么?不要太辛苦了,你说在这种家庭教育氛围中,他的学校能教育他吃苦吗?他会觉得我何必呢,我就是混个文凭,到时候我爸会给我找个工作。从小教育他的就是你不要太辛苦,要享受人生,享受人生的方式就是逃避学习,你们老师太苛刻了,不要去管他。你说这种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我怎么弄?
过去很多年那些家长跟我们联系的时候是这样讲的,“川大我们放心,川大是全国名列前茅的名校,一定会在这学到东西,而且希望你从严教育,我们会非常感谢”。那么现在家长打来电话,“不好意思,非常感谢你对我们小孩的指导,但是他考上川大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小孩人又小还没满30岁,从小也没怎么吃过苦,我们家里面的条件也还可以,只要他有文凭了,我们觉得以后工作的事我们来解决,老师也不用你操心了,就麻烦蔡老师以后就当没有这个学生,他自己想怎么就让他怎么去”。你说我怎么办?学生上川大我已经心满意足了,学生进了川大就已经可以了。很多中学老师他们对学生说你们现在做得多一点,只要上了大学老师就不会管你了,你们就可以放开打游戏了,上了大学就可以玩了,你这不是跟我们的期待是冲突的吗?
有人说老师这是你的错,你一定要寓教于乐,上课要生动形象,把学生从游戏里面拉出来。我非常反对什么快乐教育,学习本身就是艰苦的精神付出。你必须要做好吃苦的准备,不可能通过打游戏就把一项专业学好了,文科也许还有点沾边,但理工医科就很难,比如一个数学院士,不太可能天天用游戏来讲数学公式让学生很欢乐吧?所以不是寓教于乐的问题,不是教育方法的问题,是学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态度,就是学习必须要有吃苦的过程,要做好吃苦的准备,通过艰苦的精神付出,你才能学到真本事,然后有所付出、有所成就,最后才会得到快乐。或者在这个过程中你因为喜欢而快乐。基础教育给我们带来一个麻烦,怀着打四年游戏的目的来到大学,然后读硕士读博士了,还说小孩还小,不要让他太累着了,健康最重要,又说你不以人为本了。有的学校、有的学生还流传着对付导师手册,然后最后一条:做自己想做的人,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要管导师对你的要求,能躲就躲,课题最好不做,那些都是垃圾。然后毕业论文现在多简单,网上很容易搞定。你该毕业的时候一定理直气壮要去毕业,如果谁拦你,你就在网上说你要跳楼,一般学校不会不让你毕业,因为学校怕出问题。你说我们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川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怎么建呢?我们吸收了从中学升上来的高分学生,高分游戏一族。不能管他,也不能带他做事,一做就躲,一说就哭,一做就“病”,“病”打个引号,有的是真病,有的是假“病”,说实话,我都知道。
我现在讲你不想做事,你可以找一万条理由,你想做只有一条,你想做就可以了。所以我还是替大家担心,因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以后还是要做好应对紧急情况的准备,然后人到社会上、到任何单位都要做好为单位做贡献的准备,总得把事情搞定,你想搞定事情不学习怎么可能呢?要学东西,你不经过训练,怎么行呢?训练肯定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粗到精的过程。负责任的教练教运动员,他一定是让你必须要先跑,你自己说教练我不跑,你跑给我看一遍,你再跑一遍,全部教练都在跑,然后运动员在那看着老师说我会了,这可能吗?好的教练一定是这样,你先给我跑,你跑错了,我跟你说哪儿跑错了,你再跑一遍,然后运动员就开始毛了,你这么懒的老师,你这么懒的教练,你这么不负责任的教练,就喷过来了,这个事你怎么弄?现在很多东西就反过来了,就把板子打到教练身上,教练的责任本来就不是跑,他是训练你的。
我非常赞同陈部长(截止发稿时间为原教育部部长陈宝生)的观点:中小学减负,大学增负。现在是恰恰相反的,现在中小学的负担过重。实际上教育的本质逻辑是中国人口多,升学机会少,特别是优质的升学机会少,竞争抹不掉,没有办法,他就必须得竞争。不管国家出台多少政策,每个人都在想我的竞争力是什么,中学校长在想我怎么能够让我学校更多的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家长都在想我的孩子怎么能考上名牌大学?于是千方百计去竞争,这是动力机制。反过来进了大学,到了最应该进行专业性的学习、社会化的学习,马上下一站就是进入社会去发挥作用的时候,恰恰全部松懈下来,全部躲起来了。所以现在包括谈给博士生减负,事实上以我的判断不是减负,而是本身他们压力就太小了。很多读博士毕不了业是因为多重因素,很多人本身就是把读博士当副业,我这有一份工作,主业在单位上,花了很少一点时间在这读博士,这本来就不正常,我非常反对这个东西,他就把读博士当成副业了。很多时候他并没有投入那么多时间,比如三到六年的时间全部在干这个事。因为一般一年以后就没有要考试的课程,就找不到人了。事实上就是真正的高层次的人才,并没有把很多精力放在上面。
我说的增负不是说在做某一件事时又给他增加什么。首先你得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个阶段,就是科研,就是做博士研究生该做的事情,首先要把这个摆正。其次你说现在发表论文的要求,说实话我们那些论文本身的水平就很低,发表就很容易。但是说实话,以我的判断,尤其是一些文科学生逻辑极为混乱,他不是说因为这个刊物审核的问题,是逻辑混乱造成的,根本就没有办法发。论文质量太差了,就连基本的那些逻辑都没理清楚,该不该训练?代表了整个中国教育最高水准的博士。
我们分两部分来说,有的学科、有的导师阵地稀缺,我们另当别论。但如果这个学科本来就很好发论文,这个导师本来就有很多很方便的途径,你说到底应该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呢?所以我觉得要辩证看待,要具体学科具体分析,现在远不是给大学生减负的时候。至少我们所接触的很多,特别是在一座休闲城市显得更危险,不让他干学术,他就会去晒太阳,就会去喝茶。但我不说喝茶晒太阳不对,但又不能天天只喝茶晒太阳。所以现在我认为应该是大学整体适当增压,中小学必须减负的问题,我觉得不能把总的方向搞反了。

▲2022年蔡尚伟高考前夕媒体访问
▷ 采访者:其实目前就是存在这个问题,中小学过度去开发,过度去追求功利化的目标,导致上了大学好像失去目标了。
▶ 蔡老师:目前中小学的目标很低,就是考上大学,考上大学什么都好了,什么都对了,实际上考上大学根本不应该是人生的一个目标,只是一个环节。包括我跟我儿子讲,你不要老是跟我说考上什么大学,你一直在说你未来为社会要做点什么东西,意思就是你总得为社会干点什么。你有没有学历实际上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同等情况下,你有一个学历,有一个好的学历比没有要好,就是因为从概率上来说胜算更大,但都不是绝对的。但最终的目的不是上大学,大学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所以人生要有理想,那个理想是社会理想,是真正把你自己放到社会上去定位。但中国现在普遍就把理想设为大学的目标了。所以进了大学,目标达成。曾经有统计,北大有百分之三十几的人有厌学情绪,甚至有少部分人对人生产生了迷茫、彷徨,甚至有跳楼的倾向。因为他觉得我已经上了北大了,在中国也是最好的大学,然后我的目标没有了,目标被抽空了,整个人生的意义都被抽空了,川大也有类似的现象,就会觉得不知道干什么,那就只有随波逐流了,只有人云亦云了。
▷ 采访者:我觉得其实他们可能还会有一个困境,他们本来是全中国最好的这一批学生,但是他进去以后发现我成绩好,但我还是很多事情办不到,有只会考试的落差。还是这个问题,从小我的定位就是考个好成绩,然后我并没有去发展其他方面。
▶ 蔡老师:所以我还专门写了诗,“考试动物,只有考试、只有学分能够把他们牵引”。比如大学教育里面,你是成年人,我又不能像教中学生那样没收你手机,来跟你促膝谈心。我只能假定你是对自己负责任的人,有理想的人,你既然都上了这种西部最高学府,你至少水平不能太差。假定这些,但最后发现都不是,他仅仅是因为在那一群人里面分数到了这个层次,他心智并不成熟,所以我说巨婴儿、伪娘子,巨婴现象在学生中很多。我里面还没有写一个现象,也是我这几年感受越来越深的一种现象,让我悲哀的现象,就是原来说贫家子、农家子进了大学很上进,但现在贫家子、农家子恰恰不上进,这种现象是个翻转现象,实际上很多人慢慢已经注意到这个现象。我发现很早,后来才搞懂这个逻辑。首先是我们认为是贫家子,但是他在他家里面仍然是小太阳,在小家庭里面备受呵护,养成了富二代的习气,就是家庭一般,但也养成了富二代的习惯了。以后进大学各种攀比,我凭什么要跟他们穿的不一样,我凭什么吃的和他们不一样,就向家里面倒逼,倒逼给家里面增加很多经济压力。但是表面上大家都穿差不多的衣服、吃差不多的饭、逛差不多的街,表示心理很平衡,根本没吃苦耐劳的精神。很多人他不愿意暴露自己,我家庭不如人什么东西的。因为的确现在大学里面有一些家庭是特别有钱的,他就作为消费领袖,他就带领这些人东逛西逛,还拦都拦不住。因为他可能是听学生不听老师,听闺蜜不听一般的同学等。这些现象我觉得教育界应该去系统地思考和改善,我觉得这是大家要去关注的。
▷ 采访者:大家心里很浮躁,然后没有潜下心来去沉淀自己。
▶ 蔡老师:就整个时代,我说的天下安,饶物质,整个大环境是好的。但的确大家却失去了拼搏的动力,可能全民都失去了过去那种艰苦奋斗的第一动力了。只是像我们这种人过去主要是拼惯了,因为惯性还没停下来,但有的人从小就没有拼过,慢慢地拼劲下来了,所以这可能是有社会基础地。但是另外一方面,竞争肯定会存在,所以它其实是把矛盾延后了,造成大家对吃苦的重要性的滞后性认知。就我个人来说,也不是说我个人吃的苦有多少,但是至少我知道这个道理,不会说从道理上去否定他。现在我的学生可能会直接就说我是不能吃苦的。
▲注:由于部分采访资料遗失,遂此处并非采访结束处,文稿整理自部分采访音视频,若要深入了解,可查看本期推送第二篇《博导爸爸为儿写1758言<三字经>,堪称——新时代青少年的生存指南》
编辑:杜嘉译
排版:陈果
配图:杜嘉译
资料:唐梦岚
校对:董渤
一审:陆华玉
二审:钟萍
终审:陈天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