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日报》采访了蔡尚伟教授关于“汉服热”的相关话题。有着“汉服博导”之称的蔡尚伟教授从汉服的演变历程、文化内涵、复兴和发展等方探讨了“汉服热”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动因,强调了“汉服热”是一种爱国主义的观点。
壹·互鉴书院的一个侧面 
互鉴书院
我个人从小就喜爱传统文化,真正穿上汉服出现在公众场合最早是在2019年,当时成都举办了“三国文化国际汉服节”。三国文化对中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当前中华民族肩负着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而三国文化和国家统一的主题关系非常密切。从那以后,我逐渐被媒体、被社会各个方面所关注,他们纷纷邀请我参加各种活动,去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创办了互鉴书院,推行“心心相通,文明互鉴”的理念,而文明互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化之间的互鉴,所以汉服文化的传播也成为互鉴书院一个比较重要的侧面,因此我们互鉴书院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时也会加入一些汉服元素。现在我们跟一些出版社和电视台都有比较密切的合作,会推出一些关于汉服的内容,陆陆续续地向社会进行传播。
贰·汉服的发展历程 汉服这个词至少有3重意义:第一重是它的原始意,就是汉代的服饰;第二重是狭义汉服,就是现在用的最多的意思——汉民族在清代剃发易服之前、具有汉民族传统风格的服饰;第三重是广义汉服,就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具有中国风范的服饰体系。

周口店的骨针
汉服在历史发展中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史,早在距今28,000年之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经发明了骨针,用此来制作兽皮等衣物。
后来在距今7、8千年左右的时间前,中华民族就已经开始用葛、麻、丝绸等材料来制作衣物了。在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以后,中华民族(汉民族)的服饰风格逐渐成型。《易经·系辞》中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意味着“上衣下裳”这种中华衣冠的基本制度已经开始了。
在商代,“上衣下裳”的形式就非常明晰了。在周代逐渐衍生出了把上衣和下裳缝合的深衣制度,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这个深衣就是我们后来看到的“宽袍大袖”风格的服装,这种服装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成为中国汉民族的礼服体系、官服体系的基本风貌,特色非常鲜明。

上衣下裳
在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五胡进入中原,少数民族(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和汉民族的文化逐渐交融,胡服体系广泛地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的风格。
在唐代,大家已经能看到非常明显的“圆领窄袖”“头戴幞头”的服装形式。实际上后来包括宋明,都用了这一种基本的形制,应该是受了北方少数民族的深刻影响,但同时也一直延续着汉民族的“宽袍大袖”和“交领右衽”的一些基本风格。

唐太宗立像 圆领窄袖袍
清王朝进入中原以后,强制推行了剃发易服制度,具有鲜明汉民族风格的服饰体系暂告一段落,但是汉民族的文化元素也慢慢地融入到满族的服饰体系里,我们现在看清宫戏时就能感觉到,那些宫廷的服饰,特别是皇帝、后妃服饰中的龙凤图案等元素,非常充分地体现了这一融合。另外,民间服饰也是不断融合形成的,一些后来具有世界意义的、代表中国的服饰,比如旗袍、马褂等服饰,都是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产物。

蔡尚伟教授与青城派掌门人参加汉服游园会活动
在当代,汉服经过了一系列的复兴运动以后,一方面既传承了传统的汉民族服饰的一些基本特点,同时经过一部分改良派的努力,一些汉服也呈现出一些时代时尚的气息,这更加适应了当代年轻人的心理倾向。
叁·汉服的文化内涵 代表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代表了中国人的特质禀赋的汉服,其基本特质是“上衣下裳、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冠冕堂皇、经纬丝绸、华彩锦绣”。“上衣下裳”实际上就是上身是衣服,下身是类似于现在裙子的裳,就是遮蔽下体的一种衣物,它象征了乾、坤。我们都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蕴含着一种“法天象地、道法自然”的中国哲学。而上衣下裳制后来演变成深衣制,再后来演变成襕衫制,其中都有同样的文化传统。
“交领右衽”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些文化理念:交领被视为是一种方正的表现;右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一种尊卑观念,遵从阴阳等方面的一些思想。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 交领右衽
而“宽袍大袖”一方面在视觉效果上显得雍容大度、华贵高雅;另一方面还起着一种礼仪上节制人行动的作用。你穿上那种服装,根本不可能很野蛮或很粗鲁地快跑、快走,必须显得雍容大度、气质高雅华贵,再加上配玉叮当、鸾凤齐鸣,透露着一种礼仪之邦的气度。“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民族就是和服饰、和礼仪建立相关的。

唐阎立本《孔子弟子像》局部 宽袍大袖
“冠冕堂皇”中的冠冕,在中国古代是一种非常正式的首服,具有礼仪的价值,它也牵扯到中国束发和右衽的文化传统。我们都知道古代华夏称夷狄为“披发左衽”,就是头发是披散的或者使用其他的发饰,而华夏民族是要束发,把头发束起来,并在上面罩以冠冕来区别人的身份、约束人的行为,这都是透露着一些礼仪的内涵。

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中晋武帝司马炎 冠冕堂皇
“经纬丝绸”就是说中华民族很早就有从自然界采取各种原料来制作衣物的传统,而其中最有特色、最有世界影响的就是丝绸。今天的一带一路就是脱胎于古时的丝绸之路。
至于“华彩锦绣”,我们经常说“锦绣中华”,这个锦绣最开始就是从蜀锦、蜀绣开始,随后演变成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锦绣的织物、服饰体系,最后形成的一种文化概念。
肆·汉服的复兴和发展 
王乐天引发关注
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年轻人、一些网民开始关注汉服这个话题。2003年,河南电工王乐天,穿着自己缝制的粗糙汉服站上街,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关注,他被称为“中国汉服复兴第一人”,他穿着汉服上街的这一天——11月22日,后来被汉服同袍圈约定为“汉服出行日”。自此以后,方方面面的汉服爱好者、汉服从业者风起云涌,推动了汉服复兴的进一步发展。
复兴活动中比较出名的是2013年,著名的词作家方文山发起的“西塘汉服文化周”,以及2018年4月9日,共青团中央微博发布的“中国华服日”活动。这样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机构都共同地推动了汉服文化、甚至是汉服产业的发展。2006年,中国第一家汉服实体商店——“重回汉唐”,在成都正式开张。近年,汉服的文创街区也在全国各个地方不断发展,形成了一种汉服文化和汉服产业发展的浪潮。
伍·汉服热的文化动因 汉服热的兴起,有着深刻而复杂的社会文化动因,但归根结底最重要的还是中国经过持续多年的稳定发展后,国家进入了比较繁盛的时代。国民的文化自信逐渐增长,具有中华精神标志意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被社会高度重视。汉服就是这种具有鲜明中华文明精神标志意义的因素。年轻人特别喜欢时尚消费,特别喜欢个性表达,汉服恰好满足了年轻人时尚个性的这些心理需求。

蔡尚伟教授与外国友人身着汉服参加活动
汉服的整个形式和风貌特别具有审美的价值,“飘飘然有神仙之盖”,这是古人对汉服的衣着风貌的一种描述。在今天,很多年轻人穿着具有仙气的汉服,也成了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汉服正成为年轻人越来越热衷的一种时尚选择,助推了汉服热一波接一波长盛不衰。据统计,近年以来,在汉服热的浪潮之下,年轻人爱好汉服、消费汉服的增长速度非常可观,汉服爱好者的人数几乎呈150%以上的年增长率,汉服的消费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

蔡尚伟教授与学生一起参加汉服活动
陆·汉服热是一种爱国主义 有人说,汉服热说明了中国国内民族主义思潮在兴起,这个话客观地来说也不能说毫无道理。当今的汉服热有一个文化背景,即21世纪初,一些汉族文化的爱好者,他们有感于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历史断代、当今的缺失,因而希望弥补这个缺陷,希冀至少在56个民族合影时,汉族也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服装。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汉服热有一定的民族主义心理,但这个民族主义不是极端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大民族主义,而是温和的民族主义,可以理解成爱国主义的一种方式。

蔡尚伟教授在四川大学做关于汉服的讲座
汉服真正在社会上广泛地发展起来以后,这种温和的民族主义就变成了一种爱国主义,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变成了一种世界主义,因为现在大家对汉服的热爱已经是出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出于对人类文明成果的一种情怀,所以说它已经远远超越了狭隘民族主义这一范畴。
整理:郑怡
配图:郑怡 陈天昊
校对:郑怡
资料:唐梦岚
排版:杨青
初审:董佳琳
终审:董渤